实验针灸学分析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验针灸学复习资料 绪论 实验针灸学的定义: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 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 一个新的分支。 实验针灸学的研究内容: 针灸对机体的作用: “三个方面”:针灸的镇痛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对失调的脏腑器 官功能的调整作用。 “三个特点”:整体性,双向性和良性调节。 “三大影响因素”:机体功能状态,刺激质量,穴位组选 针灸效应的机制 针灸的应用技术 实践及技能训练 针灸作用的基础研究 第一节 穴位的功能与结构 穴位功能的双重含义:感受刺激和反应病症 穴位感受刺激的三个特点: 穴位可以感受多种形式的刺激 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有不同的适应症 【(电针最易,毫针不易)(皮肤触觉属于快适应感受器,肌梭和关节囊属于慢适应感受器)】 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感觉阈不同 【电针手针艾灸】 反应病症:指脏腑病变时,常在体表某些穴位出现病理反应,可表现为穴位的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 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等形式。 穴位病理反应的形式: 感觉异常: 疼痛---皮肤自觉痛,穴位压痛,痛觉过敏 知热感度变化---井穴或原穴, 赤羽氏指数1.5,快,实证;赤羽氏指数1.5,慢,虚证。 实证-对热的敏感性↑,知热感度变化数值偏低; 虚证-对热的敏感性↓,知热感度变化数值偏高。 组织形态改变:主要表现在穴位局部皮肤色泽和形态的改变 生物物理特性改变: 电学特性改变:穴位与非穴位相比,穴位皮肤具有低电阻,高电位的电学特性。 热学特性改变:穴位与非穴位相比,温度要高0.5~1℃,正常人两侧同命穴温度差一般在0.5℃以内。 光学特性改变:穴位与非穴位的红外辐射的强度差别较大,但频谱特性的差异却不大。 其它:pH低于6即可引起疼痛,随着pH值的下降,疼痛加重。 穴位病理反应的临床应用 协助诊断疾病 新大郗穴(承扶和委中连线中点外下方5分处)压痛提示恶性肿瘤的可能。 帮助选穴治疗 痛点,压痛点,常用针刺治疗;痛觉迟钝区常用梅花针叩刺;热觉迟钝区常用灸疗等。 穴位的结构 穴区指以针刺点为中心,半径为0.5㎝的范围。 穴位的体表面积暂定为0.1~1.0cm2 90%的穴位处于神经干周围。 穴区的结构比非穴区密集。 7. 加拿大的Gunn CC等将临床常用的70个穴位,根据神经解剖结构特点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型穴位:肌肉运动点上即最弱电流刺激能引起肌肉发生最大收缩的刺激点。 第二类型穴位:躯体中线上两侧浅表神经会聚交点上。 第三类型穴位:浅神经分支处或神经丛上。 得气:针刺穴位后产生的针刺感应,包括针感和手下感,针感指受针者针下的酸、麻、重、胀等感觉, 手下感指施针者手下沉紧的感觉。 针感的传导和形成 针感德感受装置: 直接兴奋 间接引起穴区肥大细胞和其它组织损伤释放生物活性物质使感受器去极化,针刺信号沿一定的外周和中枢通路传入到大脑,最后形成针感。 针感的外周传入神经 针感(针刺效应)的主要传入通路:支配穴位的躯体感觉神经 目前倾向认为针感(针刺效应)主要是由中等粗细的躯体感觉神经的Ⅱ、Ⅲ类纤维负责传导。 阻断血流后,粗纤维首先丧失功能;硬膜外麻醉,细纤维最先受累。 针感的自主神经传入途径 针刺信号在中枢内的传递 脊髓上行通路 薄束和楔束 脊髓丘脑束 脑内通路 【小结】:针刺躯体穴位,兴奋穴区感受器,针信号主要沿躯体感觉神经的Ⅱ、Ⅲ类纤维上传入脊髓背角,一方面在此与痛觉或内脏伤害刺激传入冲动发生作用,另一方面可继续由脊髓丘脑侧束传至脑干、丘脑,最后在大脑皮层形成针感。后索的薄束参与针感维持。针感的形成和维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 手下感的产生机制:小神经束→传入神经→大脑→针感→传出神经→肌梭→效应(手下感) 针感、手下感和针处肌电活动的关系: 强针感 重度手下感 大肌电出现最多 中度针感 轻度手下感 小肌电出现最多 弱针感 针下松空 无肌电出现最多 手下感的实质:手下感是由穴位部位肌肉轻微紧张性收缩所造成的。 梭内肌是手下感与针处肌电的物质结构基础。 针刺得气时,穴位出现的肌电信号之频谱在低频段,比较集中,在55—165Hz附近多。 第二节 经络现象及经络实质 1. 最典型和最常见的经络现象是循经感传现象 2. 临床经络现象(生理现象):循经感传现象 临床经络现象(病理现象):循经性感觉异常; 循经性皮肤病(可见);循经性血管神经性病变(可见) 循经感传现象:是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

文档评论(0)

南非的朋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