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提案内容:老巩县城规划保护方案 地址:站街镇老城村
寻根求源,挖掘整理保护巩县城历史文化缩影。探索历史文化名城,营造一城一市新发现,夯实历史文化名城基础,塑造巩县城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促进巩义文化旅游产业链的发展。
老巩县城保护方案
巩县城介绍:
洛水绕故巩伯国城东北流,遇大力山净土寺转弯向东,急流冲击盘谷坞(今仓西嘴)。而那盘谷坞坚如磐石,洛水沿坞前的曲道,绕盘谷坞半周又东,有一股出于南溪石泉的盘谷水(又称市河、西泗河)注入,在碧玉岭前天然地呈一片平原。这个地方就是西周诸侯国坎氏邑所在地(东汉荥阳人服虔注《左传》,认为周坎氏邑即此地),西晋京相璠撰写的《春秋土地名》和西晋温人司马彪撰写的《郡国志》称这个地方为“坎欿”、“坎欿聚”。据《春秋左传》记载,周襄王郑十六年(公元前636年),襄王继母子带与襄王夫人隗氏私通,襄王废隗氏后,子带勾结狄人攻打周室,襄王一方面动禁军抵抗,一方面到周地坎欿,与周贵族相商避难。周襄王在坎地贵族的拥戴下,子带不得攻入,就带领隗氏到温地居住。为纪念这一事件,坎地贵族在此处建一“周襄王祠”。宋朝真宗时的翰林学士、吏部员外郎李献臣,到巩县城拜谒周襄王庙旧墟时,曾有诗《过周襄王词》感叹曰:
周室否艰际,君王坎故居。
荒祠黍离后,乔木壑迁余。
世故感内党,客行悲旧墟。
一窥盟狩迹,难问获麟书。
这个周襄王曾避难于此的坎氏邑,就是今天的巩义市老城村。至今,巩义老城故城西门外,周襄王庙的遗址还在。公元220年(汉献帝建安25年、延康元年)10月,曹丕代汉建魏,改元黄初。黄初元年十一月,郡国县邑,多所改易。12月,迁都雒阳,改“雒”为“洛”;黄初二年正月,有大臣奏曰:“魏基昌于许,汉征绝于许。”故改许县为许昌县;又奏曰:“当汤、武之期运,值天命之移授,河洛所表,图谶所载,昭然明白,天下学士所共见也。”巩地洛油就是表明运势的“河出图、洛出书”之地,故周诸侯国坎氏邑曾建于此,况南有
高山所阴,北有盘谷可拒,昔汉刘邦败走荥阳,西出成皋,曾拒巩坚壁而守。终于打败项羽,建立汉王朝。普天下六宇中有河洛两名川经巩,四塞峥嵘,两流湍浚,山河城固,天地俱险,实可独当东西要路,诚可做国都洛阳之琐钥,故魏文帝曹丕将巩县县治自小平津迁到碧玉岭之北、龙尾山之东的河油平原,今老城村。自此,历经一千七百多年,巩义市老城村,都是巩县县治所在地。根据史料记载,明朝以后的巩县城稍微移动了一下位置,把原来的土筑城改为砖外表城墙,但东西位置阔不过数尺,南北位置阔不过半里,城区的中心位置却从采不曾移动。由于巩县城经历了近两千年的洗礼,不断被水冲毁,后又不断地修筑,因为记起来比较困难,我们将以明清时的城区为底本来写巩县老城,并将清末民初的迁移位置注明于后,帮助读者了解巩县老城。顺序依先北后南,再西、再东来叙述。
故巩县城城区明清时的面积540亩,据说是按照当时中央政府的规定建造的。巩县城由于地形的限制,所以只有城没有郭,城周七里四十八丈,城高二丈五,濠堑深八尺。万历十三年(1585),修角楼三座,窝铺、敦楼三十座。巩县城北,面临洛水,距河数十丈,北门及以西的城墙远河二丈。门外向西排,有厉坛、社稷坛和观音堂。厉坛,是一个县内祭祀鬼神的地方,《春秋传》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故那些孤魂野鬼,按明洪武三年之制,每年清明及十月朔日,在此处致祭泰厉。社稷坛,是古代祭祀土神和谷神的地方。观音堂则是敬奉观音菩萨的地方。城北门设在北城偏西的位置。城墙高二丈二,上宽一丈,城门高明二丈,阔丈二,深二丈四,上顶四复四券,门上方牌匾曰:纳洛,门楼为三间重阁。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河水泛涨,巩县城被洛水淹毁。重修巩县城时,北门被封,将北门城楼改为“元帝庙”,即玄元皇帝庙,唐时尊道教始祖老君为玄元皇帝。唐封演《封氏见闻记·道教》:“国朝以李氏出自老君,故尊崇道教……高宗乾元年,还自岱岳,过真源县,诣老君庙,追尊为玄元皇帝。”玄元皇帝也称“元元皇帝”,故称“元帝”。元帝庙在北门,直到城楼被毁,才改为祖师庙,建在北街以东。曹魏初建巩县城时,为纪念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少典之子、公孙轩辕氏——皇帝,在巩县城北门外其东约百步处,建皇帝河洛坛一座。传说黄帝轩辕氏到大河一带东巡,经过洛油,修筑祭坛,沉璧入水致祭,在河上得到《龙图》,在洛水得到《龟书》,有红色的纹理,绿色的文字。其后尧、舜、汤诸代,均效仿皇帝轩辕氏在此修坛致祭,并得到祥瑞的《龙图》、《龟书》,以指导朝政,宏开国业。因此《春秋说题辞》曰:河因与乾相通而推出天的秘藏,洛因在坤流动而吐出地的符命。所以,远古时诸帝皆在此处沉璧为祭礼。公元前541年(周景王贵四年,鲁昭公元年)4月,周景王贵派刘定公步颖地慰劳赵文子,行走到洛水边上,看到邙山与鸠龙岭横切一个缺口,能让洛水顺利地汇人黄河,刘定公感叹大禹的功德说:“美好啊,禹的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