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及其思想ppt(50页).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孟子及其思想ppt(50页).ppt

目录 孟子生平 《孟子》的思想 《孟子》经典篇章 《孟子》名言 孟子其人 孟子(约前385年—约前304年),名轲,邹国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是继孔子之后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 相传其祖先为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因家道衰落,从鲁国迁至邹国。孟子幼年家境贫寒,父亲早逝,幼年受到了母亲严格而精心的教育。年长后,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赵岐《孟子题辞》)。他非常崇拜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公孙丑上》),推许孔子是先代圣人中“集大成者”。表示“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孙丑上》);曾为自己不能亲身接受孔子的教诲而遗憾不已,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离娄下》)但他一直以孔子忠实信徒自居,一生致力于弘扬和发展孔子的学说,对儒家学说的发展、完善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宋代被尊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然而,由于孟子的主张“迂远而阔于事情”,“与所如者不合”,故此一直不受重用,孟子深感失望,七十余岁时,就不再出游,“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以阐发其思想。 《孟子》概述 孟子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孟子》的思想 一、坚信人性本善? ? 1.性善与四端 —— 道德价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楚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 孔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 这种自觉是表现於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 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2.义利之辨 —— 道德价值的论证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於自觉心的, 属于人的「本质」, 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 必有异於禽兽之处, 这种「异於禽兽」的性, 便是「善端」。他指出, 人之所以不善, 是由於受私欲蒙蔽。因此, 人应放弃私利, 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孟子》的思想 一、坚信人性本善? 3.养气与成德 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 以全力扩充存於内心的「四端」, 孟子称之为「尽性」。「尽性」的修养,培养出浩然之气, 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再以「心志统气」, 控制自己的情感, 便能成德。 4.道德天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 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 便是「天」,「天」表现于人, 便是「性」。人苦能有足够修养, 便能知天, 达致「天人合一」。 《孟子》的思想 关于道德,孟子主要提出了三个序列的道德规范: 其一:孝悌忠信。孝悌忠信是其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 其二:五伦。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叙,夫妇有别,朋友有信”,是其处理人际关系的各种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其三:仁义礼智。仁义礼智是其道德的最高原则。 (1)孝悌 孝悌是家庭伦理规范,善事父母为孝,敬顺兄长为悌。 孟子非常重视孝,他主张子女对父母行孝,首先要爱敬父母。“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尽心上》);他认为“大孝”应“终身慕父母”(《万章上》)。 其次,父母在世,要事之以礼,孝养终生。对父母的孝养包括生活之养和精神之养。生活之养,指对父母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起居的奉养,要保证父母衣食无忧。精神之养,指满足父母的精神需要,使其心情怡悦。他认为只重生活之养而不能使父母心情怡悦,即使是一日三餐美味佳肴,亦是不孝。相比之下,“精神之养”比“生活之养”更重要。他把“生活之养”称为“养口体”,把“精神之养”称为“养志”。孟子提倡以“养志”事父母。“事亲若曾子者可也。”(《离娄上》)他还提出了以“养志”事奉父母的具体原则:即尊亲、得亲、顺亲、悦亲。他说:

文档评论(0)

dyx08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