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地铁人因工程改善解析.doc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 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1.2.2国内研究现状 1.3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4课题研究的方法 第2章 工效学简介 2.1工效学概述 2.1.1 工效学的研究内容 2.1.2 工效学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2.2工效学的应用简介 2.2.人的特性 2.2.2色彩环境 2.2.3人机界面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沈阳地铁1号线的运行概况 3.1 沈阳地铁1号线的的概况 3.2 沈阳地铁1号线现状分析 3.2.1 地下空间导向标识系统现状分析 3.2.2 自动售票系统现状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工效学对沈阳地铁1号线的改善研究 4.1地铁空间导向标识系统的改善研究 4.1.1地下空间导向标识系统布置原则......................................................... 4.1.2地下空间标识系统系统设计原则..................................................... 4.1.3地下空间标识系统改善研究 4.2 自动售票系统改善研究 4.2.1 自动售票机的用户分析 4.2.2自动售票机交互设计策略 4.2.3 自动售票机人机的改善研究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 谢 第一章 绪论 1.1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1863年,当第一条地铁在英国伦敦建成通车以来,地铁已经走过了150年的历史,现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地铁建设已经非常发达。如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城市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各大城市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时同时受到了城市交通的困扰,城市中心区地上空间资源紧张,城市新区距离市中心区较远,交通不便。生活在城市中的现代人,需要更为方便和快捷的交通方式在快节奏的城市中穿梭。这样的现实使得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然而我国的地铁建设起步比较晚,经验较发达国家明显不足。在地铁建设中和设计中,必然会存在或者或那的各种问题。例如,有些地铁换乘通道过长,换乘时间过长;自动售票系统不够人性化;地铁空间标识不够人性化,室内照明不合理等很多需要改进创新的地方。所以我们需要对新建的地铁进行不断地总结和改进,避免在以后的设计中出现相同的问题。 1.1.2研究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强调工效学在地铁建设中的重要性。工效学在地铁设计中具有极强的意义,应该给与更多的认识和关注。作为连接地上和地下的“桥梁”,地铁车站建筑空间比较特殊。乘客的各种行为和活动都体现在了这里,因此地铁建设中工效学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题研究的社会意义在于在如今比较重视“人性化”的社会,地铁的设计也需要从“人性化”出发,更好的满足乘客在行为和心理上的各种需求,体现对人的尊重。同时尽可能的提高每一个人对生活的幸福感和对社会的满意程度,用更周到的关怀来吸引更多的乘客,提高地铁的使用效,尽量缩小地铁设计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1.2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当今社会,各城市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对空间资源需求紧张,城市交通也收到困扰,迫切需要更为方便快捷的交通方式。此时地铁为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同时在强调“人性化”的时代,工效学的运用对地铁的建筑设计不容忽视。 1.2.1国外研究现状 世界上第一条地铁诞生于英国伦敦,因此欧洲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积累的大量的实践经验,并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经验丰富的理论实践。 德国学者Rauch jurgen[1]从地铁的发展历程、建设方法上对德国地铁站建筑设计进行了归纳总结,日本学者Makoto Sei[2]从人文的角度对地铁站的建筑设计进行了系统和专业的研究。 Wells,Malcolmd的《地铁小记:一位建筑师的手记》[3]、Howells,D.J和T.C.F.Chan的《调整结构后的香港地铁空间发展》[4]、Kerr,William C,George J.Tamaro和Daniel M.Hahn的《换乘站的改进》[5] 等则是针对作为个体的,具体你的地铁站地下空间进行的详细规划布局研究以及建筑设计的研究。 《斯德哥尔摩地

文档评论(0)

三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