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背景: 人民解放战争的继续发展;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筹建新中国。 (2)标志: 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4)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 1、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3、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5)政协制度职能的转变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自产生之日起,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2、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6)政协制度的新发展 1、目的: 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表现: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创立 背景: 1、法律依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普选产生。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时机成熟: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创立标志: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内容: 1、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B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C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2、建立第一届国家机构: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意义: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建立,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体现 1、从制作机构上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实际上执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2、从主要内容上看: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治体制,确立的各项原则成为以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础。 * * 20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毛泽东 1950年10月 长夜难明赤县天, 百年魔怪舞翩跹, 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 万方乐奏有于阗, 诗人兴会更无前。 中国 共产党 无党派 人士 各民主 党派 人民 团体 各民族 海外 华侨 各地区 人民 解放军 (3)1949.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探究一:以下材料说明了什么? 材料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并选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的六个副主席中有三个是民主党派(或无党派):宋庆龄(无党派)、李济深(民革)、张澜(民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56人中有16个民主党派,8个无党派…… 材料二 政务院副总理黄炎培是民建成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是民盟党派。 说明:调动了民主人士的政治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鲜明的中国特色 )。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二)1954年成为专门的政协机构 主要作用: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三)1956年发展 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性质:爱国统一战线 名称 创立 创始人 目前党员 中国国民党 革命委员会 1948 宋庆龄、何香凝、李济深 8.2万多 中国民主同盟 1941 1944 张澜、沈钧儒、 黄炎培、章伯钧 18.4万多 中国民主建国会 1945 黄炎培、胡厥文、章乃器、 施复亮、孙起孟等 10.9万 中国民主促进会 1945 马叙伦、王绍鏊、 周建人、许广平 10万多 中国农工民主党 1930 1947 邓演达、黄琪翔、章伯钧等 10.2万多 中国致公党 1925 1947 司徒美堂、陈其尤 3万多 九三学社 1945 改建 许德珩、潘菽、涂长望等 10万多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