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辛亥革命摘要.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孙中山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文中高度评价了黄花岗之役: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为纪念此次起义,4月27日后来被中华民国政府定为青年节。 京师 小结:展望未来 政府是必要的恶。——洛克 民主是最不坏的政体,只不过其他政体更糟糕 。——丘吉尔 有宪法不等于有宪政;有法律不等于有法治。——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 民主制度好不好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前人民大学校长谢韬 (09年上海卷)28.当历史学家谈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等史实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下列哪一概念? A.共和 B.社会保障 C.人权 D.君主立宪 (09年重庆卷)18.1901年1月,清廷发布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这里的“改弦”指的是( ) A.洋务运动????B.百日维新   C.清末新政????D.预备立宪 清末新政,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满清政府进行改革,但改革内容多与1898年的戊戌变法雷同。 1905年10月(光绪三十一年九月),清政府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查宪政。 1906年8月,出洋考察的五大臣归国,载泽指出立宪可使“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弥”。 1906年9月1日慈禧太后颁布“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 1908年8月为拉拢立宪派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限,同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08年11月,慈禧太后、光绪帝死去,溥仪继位。1909年改元宣统,3月下诏重申“预备立宪”。在各方压力下清政府不得已将预备立宪期九年改为五年。 1911年5月,清政府裁撤军机处等机构,组成新的“皇族内阁”。 (09年广东卷B)1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 ) A.总统制 B. 联邦制 C. 君主立宪制 D. 责任内阁制 (10年安徽高考)图3 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   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   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   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 (10年全国卷I)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 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 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2010·浙江文综20)下列是孙中山在革命进程中的言论,其先后顺序是( ) ①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 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③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 ④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表明革命的目的是要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当时,孙中山被一致推举为总理,他说:“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是1894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概括的斗争纲领。“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是在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致力于发展实业时提出的。“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提出于1918年孙中山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后 (2010·上海单科20)“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这幅挽联中提及的事件最终引发了( ) A.护国运动 B.武昌起义 C.五四运动 D.二次革命 (2010·海南单科17)孙中山曾提及,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人们对革命党人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B.对清政府失去信心 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D.革命党人势力壮

文档评论(0)

基本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