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1、何为“改革”? ?2、改革的类型? 改革可以分两种类型:一类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局部调整,例如美国罗斯福新政、赫鲁晓夫改革、现代中国改革开放等;一类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自上而下的变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如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 一般意义而言是指对旧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革。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知识目标】 1、进一步了解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历史史实,并从中吸取有益的启示。 2.学会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分类、归纳,从中认识一些历史发展的规律。 你能说出多少古今中外改革的历史事件? 【古今中国重大改革】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唐朝改革 4、洋务运动 5、戊戌变法 6、土地改革 7、改革开放 【世界重大改革】 1、伯利克里改革 2、日本大化改新 3、俄国农奴制改革 4、日本明治维新 5、新经济政策 6、美国罗斯福新政 7、斯大林模式 8、戈尔巴乔夫改革 中外古代改革 中外近代改革 中外现代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查理·马特改革 日本大化改新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俄国1861年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苏俄新经济政策 美国罗斯福新政 中国改革开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古今中外改革的历史事件很多,让我们试着给它们分类,如按性质相同,哪些历史改革是一类? 1、地主阶级的改革 2、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无产阶级领导的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日本大化改新 洋务运动 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 罗斯福新政 列宁新经济政策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 开垦荒地、世袭特权、打战、县制、七雄中最为强大 1.通过商鞅变法的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①概况:战国时期,各国为增强国力,都招揽任用贤能之士,实行社会改革。其中最先进行变法的是魏国,收效最大的是秦国。 ②商鞅变法 背景:战国初年,秦国偏处西北,国势不振,被东方各国轻视。秦孝公即位以后,下诏求贤,决心变法图强。 时间:公元前356年 目的:富国强兵 指导思想:“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法家思想) 主要内容:(经济)鼓励农民 ,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军事)废除贵族的 ,奖励 有功的人;(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建立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意义:新法实行后,秦的国力骤增,军队战斗力也大大加强,成为 的国家,为最终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拓展与延伸: 1、商鞅变法惨遭车裂说明什么? 改革不是一帆风顺,为改革而献身的人是伟大的。商鞅锐意进取,大胆创新,不趋炎附势的精神,值得人们尊敬、学习。 2、各国变法成败说明什么? 国家统治者善于用人,勇于改革是一个国家得以强盛的关键。 2.理解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①孝文帝:鲜卑族拓跋部,北魏孝文帝,即拓跋宏。 ②孝文帝改革措施: 迁都 ; 推行“胡汉融合”政策:改官制、禁胡服、学 、通婚姻、改 等。 ③作用: 孝文帝的改革起了总结历史经验和加速“ ”历史进程的作用。他成功地承担起了促进“胡汉融合”的任务,成为顺应北方 的历史潮流的杰出代表。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 的进程。 洛阳、汉语、姓氏、胡汉融合、民族大融合、封建化 某班级同学开展历史探究活动,扮演不同时期的改革家,共同议论改革话题。请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甲说:“我们是战国时期最先进行变法的”,同学乙自豪地说:“我们的变法收效最大”。请问,这两个同学分别来自于哪个诸侯国? 同学甲: 同学乙: 。 (2) 同学丙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他扮演的改革家叫什么名字?他说的话体现出什么样的改革精神? (3)同学丁说:“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我迁都洛阳,把皇族拓跋氏改为元氏、丘穆陵氏改为穆氏……又规定鲜卑族的11个大姓与汉人头等贵族崔、卢、李、郑四姓门第相当。我自娶汉族大姓氏为后宫,又给我的弟弟们娶汉族大姓氏为妻室,以示提倡……”。请问,同学丁扮演的改革家是谁?他的改革内容是什么?改革有什么作用? (4)同学丙和同学丁所扮演的改革家进行的两场改革相比较,你认为有什么相同之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