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定位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实验应用研究.docVIP

兔定位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实验应用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兔定位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实验应用研究.doc

描述:目的 探讨定位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及各因素间内在联系。 方法 将4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只给予基础饲料+假手术,模型组42只饲以1%胆固醇、6%猪油的高脂饲料8周,...   [摘要]?目的 探讨定位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及各因素间内在联系。 方法 将4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只给予基础饲料+假手术,模型组42只饲以1%胆固醇、6%猪油的高脂饲料8周,进食高脂饲料后1周行髂动脉球 囊内膜剥脱术。酶学法测定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放免法测定血 浆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水平;硝酸还原法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免疫比 浊法测定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8周时进行髂动脉造影,处死对照组及部分模型组动物行光镜检查。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或非配对t检验,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 结果 模型组中所有髂动脉都有不同程度(15%~100%)的狭窄,平均(61.47±28.10)%,对照组未见明显狭窄。与对照组[TG: (0.96±0.78) mmol/L,TC:(1.89±0.60)mmol/L,LDL-C:(0.85±0.42)mmol/L,ET:(297.55±44.67)ng /L,MPA:(33.72±6.35)%,TXB2:(68.55±8.90)ng/L,TXB2/6-Keto-PGF1α:19.67±3.38] 相比,血清或血浆TG、TC、LDL-C、ET、MPA、TXB2和TXB2/6-Keto-PGF1α比值在模型组中均显著增高[TG: (4.61±2.15)mmol/L,TC:(40.49±9.53)mmol/L,LDL-C:(36.96±8.17)mmol/L,ET: (386.78±52.92)ng/L,MPA:(48.10±7.25)%,TXB2:(184.14±27.51)ng/L,TXB2/6- Keto-PGF1α:85.75±37.5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除TG外上述指标血清或血浆浓度均分别与髂动脉最大狭窄程度(MSD)呈正相关(P 0.05);而与对照组[HDL-C:(0.64±0.18)mmol/L,NO:(71.83±3.81)μmol/L,6-Keto-PGF1α: (361.11±71.69)ng/L,NO/ET比值:23.30±0.76]比较,血清或血浆HDL-C、NO、6-Keto-PGF1α以及NO /ET比值在模型组均显著减少[HDL-C:(0.33±0.19)mmol/L,NO:(51.43±11.10)μmol/L,6-Keto- PGF1α:(240.20±67.53)ng/L,NO/ET比值:13.45±3.15],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均与髂动脉MSD呈负相关(P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MSD与血浆TXB2和ADP诱导的MPA相关(R2=0.804,P = 0.01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内膜明显增厚,粥样斑块形成。 结论 高脂饮食及内皮损伤成功复制定位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通过血小板分泌及聚集功能变化而发挥作用,体现了脂质浸润学说、内皮损伤学说、血栓学说在动脉粥样硬 化形成中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机制极其复杂,涉及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表型改变、血小板功能变化,进而相互影响,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的形成。本文采用血管内皮损伤及高脂饮食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观察血管活性物质及血小板功能变化,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机制及其内在联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与分组   纯种新西兰大白兔48只购自福建省药检所,雌雄不限,体重2.5~3.5 kg,5~6月龄,每只单笼饲养于福建省立医院动物实验室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只,喂养普通颗粒饲料(购自福建省科洪技术有限公司),每日100 g;模型组42只,喂养高脂饲料(含1%胆固醇,6%猪油,93%普通饲料),每日100 g,自由饮水。   1.2 双侧髂动脉内膜剥脱术   模型组动物在相应饲料饲养7~10 d后,行双侧髂动脉内膜剥脱术,3%戊巴比妥钠1 mL/kg经耳缘静脉注射麻醉,经股动脉逆行插入球囊导管(导管直径1.2 mm,球囊直径2.5 mm,球囊长度20 mm,Cordis公司产品),插入深度为6 cm,采用压力注射器向球囊内注入肝素生理盐水,维持压力4 atm,缓慢回拉导管至切口处,抽空球囊内液体,重复上述过程3次,

文档评论(0)

wdhtm34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