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建筑与音乐公共课论文
年 级: 0315123
学 号: 031512321
姓 名:
专 业: 城市规划
指导老师:
时 间:2014 年11月20日
四月天中的建筑剪影
——梁思成、林徽因的建筑人生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想我该用这样的文字来形容梁思成,当然还有这诗篇的作者林徽因。提起梁思成,梁任公长子,大家往往会在他钟情一生的建筑上多花笔墨,而提起林徽因,人们提的最多的往往是她的美貌与才情,是“民国美人”、“才女诗人”还有徐志摩。这样的理解对于他们两人都是片面的,尤是于林,她墓碑上仅有的“建筑师林徽因墓”七个大字,正表明了她一生的追求以及致力所在。
梁思成还在美国宾州大学学习建筑学时,他曾收到父亲寄来的一本中国古代建筑学巨著《营造法式》。正是书中介绍的种种早已失传的古代建筑技法开启了梁思成的探寻中国古代建筑的道路,最终他也选择了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作为他一生的事业。在为撰写此文的资料收集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对于梁有失公允的文章,说他名不副实,说他徒有虚名,说他适合当官而不是建筑师。这让我感到几分凄凉。
梁林在国外进修时,选择了探求中国古建筑的道路,这对于前途来说,只能以茫茫和渺渺来描述了吧!就第一步来讲他们便已经付出了太多太多。
回国后,梁思成加盟了专门研究中国建筑的私人研究机构——中国营造学社。从1932年到1937年仅六年间,中国营造学社社员的足迹遍及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留下了一套研究中国建筑的科学完备的稀世珍宝。 在林徽因的一生中,这也是一段最快乐的时光。亲情,友谊,思索,创作……一切都在她的笔下盛开。也是在这一阶段,他们结识了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费正清夫妇。
1937年7月,梁林迎来了他们人生道路上最辉煌的一刻,他们发现了梦寐以求的唐代木构建筑——五台山佛光寺。 然而,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他们的命运开始逆转。正是这之后的经历,让我们看见了梁林生命中的坚韧和决心,也让我从心底泛起对梁林命运的怜惜。
战争施虐,山河破碎。空前悲壮的大流亡让曾经宁静富足的生活转瞬间变成几件随身颠簸的行李……1937年8月,梁家踏上战争流亡之路。离开北平的这年,林徽因三十三岁,她人生中最绚烂的篇章,在悄悄合上…… 战争,让他们流落到了此前七年古建考察尚未抵达的西南地区。在昆明短暂安顿之后,他们便又策划了西南古建考察。这是中国营造学社的最后一次古建考察!条件的艰难,用文字总是无法表述,但我认为更加痛苦的却是心灵。巨变之下,或许这一些考察反而成为了他们的寄托。
1941年初,梁家随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来到长江上游一个偏远的小镇:李庄。不久,林徽因肺病爆发,卧床不起。在病榻上,她通读了廿四史中有关建筑的部分,为写《中国建筑史》搜集资料,经常工作到深夜。几年中,她协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中国建筑史图录》稿。而梁,也是在脊椎软组织硬化症的病痛中坚持着他坚信的考察工作。战争仿佛永无尽头,他们在这里度过了贫病交加的五年。五年的日子很长,足足占据了林短短一生中的十分之一。
随后战争结束了。在费慰梅的安排下,林徽因第一次离开李庄到达重庆,然而医生警告说,她的生命已不足五年。后人很难想像,焦土遍地的战乱时期,恰是一批中国知识分子智慧喷发的岁月。在照顾病中的妻子和一对幼小儿女的同时,梁思成和营造学社其他社员一道在李庄开始撰写酝酿多年的《中国建筑史》。
“她说起话来,别人几乎插不上嘴。徽因的健谈绝不是结了婚的妇人的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萧乾很好的描述到了林徽因给人的印象,她,是擅于讲话的。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在学术上。陈学勇知道:“倘若还要记起她的才华,那么她的诗文以及她与梁思成共同完成的论著还不足以表现她才华的全部,因为那些充满知性与灵性的连珠的妙语已经绝响。倘若还要记起她的坚忍与真诚,那么她一生的病痛以及伴随梁思成考察的那些不可计数的荒郊野地里的民宅古寺足以证明,她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
我们或可大略的总结一下她建筑理论上毕生的成就:
首先,林徽因运用了由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所定义的,也是国际所共认的建筑审美三项基本原则——“实用、坚固、美观”,来评价中国的传统建筑体系。并明确声明,“中国建筑,不容疑义的,曾经包含过以上三种要素。”这是以中文首次运用这一国际建筑学共认的原则来评审中国建筑,就此,国际的建筑学术理论与中国的传统建筑体系发生了直接的关系,其理论上的价值必然是极大的。
其次,林徽因以艺术发展史的基本阶段理论来讨论中国建筑。也就是以作为近代艺术史奠基人的德国艺术史学家温克尔曼的“循环理论”,认为中国建筑也有其“尝试”、“成熟”以及“因袭”、“堕落”,并在“清式营造则例”的“绪论”里已经提出了关于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