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诗歌鉴赏 * * * 专题复习五 七年语文备课组 王昱人 2015.01.11 课前诊断 忆钱塘江 宋·李 觏①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好是满江涵②返照,水仙③齐著淡红衫。答案:(傍晚) 醉 【注释】①觏:读ɡòu。 ②涵:包含。 ③水仙:指水中女神。这里喻指归帆。 这首诗描绘了 时分的景色。 诗中“隐隐”照应了前句中的“ ” 一词。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黄昏 醉 早 梅 唐 张 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注:“销”同“消”。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试谈谈你的看法。(2分)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答:“白玉条”句是恰当的,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和颔联相呼应。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请作简要赏析。(3分) 答: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少年行 【唐】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未收天子河湟①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注释】①河湟:湟水流域及其与黄河合流的一带,这里是指被吐蕃统治者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1)诗的前两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少年形象?(2分)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答:猎猎秋风中披弓执剑、策马扬鞭奔赴战场的英武勇敢的少年形象。 (2)诗的后两句中“未收”与“不拟”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答:既交待了行军出发收复失地的目的,又表现了少年忠心报国的豪情壮志。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你从哪些地方能感知到“雪重”?(2分) 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答:“雪重”体现:枕冷、窗户明、折竹声(2分) (2)本诗句句紧扣诗题来写,却又无一句直接写及如何下雪,试结合诗歌具体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2分) 答:本诗采用了侧面描写的艺术手法。首先,诗人从触觉“衾枕冷”来写,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时闻折竹声”从听觉角度写出夜间下了一场大雪,积雪将竹子都折断了。(2分) 链接中考 如梦令·春思 [北宋] 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注释】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百舌儿:鸟名。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 (1)词中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1.【2014中考温州试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答:繁茂,生机盎然 答:繁茂,生机盎然 (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 怀?(3分) 答:对当年清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 月螺川①早发 [明] 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长江流远梦,短棹②拨残星。 露湿鸥白衣,天光雁字青。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③。 【注】①螺川:螺山,委婉如螺,在江西境内,南临赣江,风景秀丽。②棹(zhào):船桨。 ③孤亭:这里指螺江。 (1)诗中哪些自然景物表现了“螺江早发”的“早”?(2分) 2.【2014杭州市中考题】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2)两小题。(5分) 答:月落、残星、露湿、天光 (2)“景中有情”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请结合诗句作赏析。 答:通过写水天苍茫中回望螺川好似一座孤亭,来表现自己孤独的心境,表现离别螺川时的伤感之情。或通过写自己在舟中放眼远望,看到鸥鸟和大雁在天际水雁飞来飞去,引发和暗藏了离别螺川的依恋之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