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8个文言虚词:之、而、以、于、为、其、因、乃、何、乎、且、若、所、焉、也、与、则、者
“之”的用法
作代词
可代人、代物、代事: 例:(1)代人,作宾语:作《师说》以贻之。(【唐】韩愈《师说》) 译: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2)代物,作兼语:輮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译:用火烤,使它弯成车轮。 (3)代事理,作宾语: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译: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例: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比较这两种情况。
作助词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或不译。 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译:如果能以江东的兵力,可以与中原抗衡。
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古人对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的观览,大多能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思考、探究问题深远而广泛全面。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 例: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译:有什么简陋的呢?
“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译:从师求学的传统已经失传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
定语后置的标志,一般不译。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补音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或某些动词后,凑足音节,无实义。 例: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译:比不上片刻所学到的东西。
作动词,可译为“到”、“去”、“往”。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清】彭端淑《为学》) 译: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用句子结构分析法分析“之”的用法;句子成分口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谓前是状,谓后补。
形如“谓语+之”,用作代词。
形如“主语+之+谓语”,取消句子独立性。
形如“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形如“名词+之+形容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形如“定语+之+名词”,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形如“之+地点/处所名词”作动词。
形如“形容词/副词+之”,凑成二字或四字音节,不译。
“而”字的用法
作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 例: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译: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难攻占。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 译: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致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使它灭亡呢?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或“接着”或不译。 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译: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左丘明《左转》的《烛之武退秦师》) 译:接住了别人的力量去损坏他,这是不仁的。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译:各位如果有意,看我的马头的指向就可以了。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的《寡人之于国也》) 译:敲响战鼓,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此”、“因而”。 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赤壁之战》) 译:刘表妒忌他的才能,因此不重用他(刘备)。
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以”、“以此”。 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译:妃嫔们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盼望皇帝的光临宠幸。
“而”通“尔”,用作代词,可译为“你”或“你的”。 例: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项脊轩志》) 译:老婆婆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而”通“如”,可译为“好像”、“如同”。 例: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的《察今》) 译:军队惊慌的如同房屋倒塌一般。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译: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研究,只是这样罢了。
“而后”可译为“才”、“方才”,表示时间副词。
例: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
译:我小心谨慎地为国献出我一切的力量,直到死为止。
“既而”可译为“不久”、“一会儿”、“后来”。
例: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译:不久,他以苏州人民发动暴乱的罪名向朝廷申告,追究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