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及习俗变迁.docVIP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物质生活及习俗变迁.doc

第五单元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三维设计】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19世纪留美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1987年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 (2)理解: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3)运用:从衣食住社会风俗方面归纳近现代中国人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并形成阶段性特征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问题探究、分析图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步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重难点】 重点:近代以来我国在社会生活和习俗领域的变化 难点: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一.知识梳理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⑴变化表现 ①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连。 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通商口岸建厂、开店、办银行,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补充〗社会生活变迁主要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A.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西学东渐”的影响较早,也较为深入。B.历史上商品经济就比较繁荣,人民的思想比较开放,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比较小,封建统治较为薄弱。C.该地区成为人员混杂,流动性特别强。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受到严重冲击,个性比较自由。 (2)城市社会生活状况的变化 ①衣着:A.“洋布”“洋装”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的生活中: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西装逐渐传入,服饰开始近代化。买办成为中国近代最早穿西装者,留美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B.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中山装、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民国时期流行,它们的出现说明中国文化根基深厚,在服装领域表现出对异族文化的兼收并蓄能力。C.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西服、大衫、旗袍、学生装、欧洲风格的裙子同时盛行于大城市中。 〖补充〗A.服饰是思想、文化的重要外在表现形式。服饰的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思想观念和社会风尚的变化。人们衣着基本反映一国、地区的政治经济面貌。B.中山装: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中山装上衣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C.中山装能长期流行,并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的原因:适应了政治需要;综合了中西服饰的优点,有鲜明的民族特色D.近代中国服饰的特征是土洋并存,中西合璧。E. 中西服装并存体现出两种文化的激烈对抗、相互共存、相互交融过程。 ②饮食:A.传统饮食a中餐:南方饮食:米饭、海鲜;北方饮食:面食、肉类;满汉全席;中餐的八大菜系(鲁、苏、浙、闽、粤、湘、川、徽)。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B.变化:西餐:西餐馆、面包房、咖啡馆的出现,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一些西餐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餐桌,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中国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③居住:A.特点:a城市较显著,农村较迟缓b西化趋向明显,中西合璧成典型特征c居室建筑变化带动家具陈设变化B.变化:鸦片战争后西式住宅向中国传播,开始出现在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里弄是中西合璧的典型。 ④风俗习惯: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婚姻制度和婚丧礼俗 A.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B.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C.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烦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社交礼仪和称呼由等级森严的规定演变为平等的西方的规范,历法和节日也发生巨大变化。 〖补充〗如何理解剪辫子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由于清政府入关后强迫汉人改变发型,带有严重的民族压迫色彩;妇女缠足是在封建男权社会形成的畸形的审美标准,因此剪辫子、不缠足本身就是反封建斗争,就是进步的历史现象。 (3)农村社会生活状况:农村处于落后、封闭的状态,农民过着贫穷的生活。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补充〗农村各种习俗变化很小的原因:A.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的封闭、落后状态和保守的观念,使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少,交流少,而与外国的联系就几乎为零。B.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传统观念坚如磐石,严重束缚了中国农民的思想意识。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 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②20世纪50--70年代A.社会习俗: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B.物质生活: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总体看比较拥挤,物资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2)改革开放以来 ①物质生活:1987年,中国人民已经基本上解决了温饱

文档评论(0)

eorihgvj5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