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的融合摘要.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北方的民族融合 奇异民族:你从哪里来? 碑文记载说明长安附近生活着匈奴等十二个少数民族,当时关中地区民族杂居非常普遍。 鲜卑族原住在东北大兴安岭,东汉起迁居到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大草原。 看图4-6,碑文记载了长安附近生活着多少个少数民族?说明关中地区出现了怎样一种普遍现象? 从图中可以找到哪些内迁的少数民族? 洛阳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结合书本80页资料并根据图片,说说民族杂居带来的影响。 北方呈现出民族融合的趋势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在长期杂居相处中,彼此学习、互相影响、民族差异日益缩小,民族界限逐步模糊的过程。 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长期的纷乱割据的局面 孝文帝改革措施之一 迁都洛阳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平城 洛阳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说:“我们国家兴起于北方,现在定都于平城。虽然统一了北方,但胡汉民族之间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要在此地(平城)开展变法改革,一定很难。” 根据图片和文字材料,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可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民族融合等方面分析) 平城位置偏北,气候干旱,不利于农业生产和人口增长,也不利于中原文化吸收。当时的鲜卑族已高度汉化。(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辈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 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改革者需要勇气、决心与谋略 …… 由迁都谈一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材料一:(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二: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材料三:孝文帝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分析三则材料,结合书本资料1、资料2、资料3,合作探究: 与汉族通婚 学习汉族先进制度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孝文帝改革措施 学汉话,禁止在朝廷上使用鲜卑语 穿汉服 鲜卑服饰 汉族服饰 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 找不同 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口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改汉姓 主要内容 迁都洛阳 汉化措施 孝文帝改革: 穿 汉 婚 汉 服 汉 语 汉 姓 说 改 通 学 汉 制 背景: 黄河流域统一后,……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汉人胡食 孝文帝出行图 1、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传统的汉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材料一:南朝的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物产丰富。” 2、 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北方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材料二:自西晋以后,经过两百年的战乱,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孝文帝迁都后……经过北魏不仅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而且商业贸易之盛远远超出平城和南朝的建康(南京),成为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传统的汉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2、 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北方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

文档评论(0)

三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