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期
1 37
卷牗 ) ,期( ),总牗 牘
Volume27 Number1 SUM96
页牗 ) , ,( 牘
Pages37~4220032Feb.牞2003 大 地构 造 与成 矿 学
GeotectonicaetMetallogenia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定结地区拆离断层
刘德民,李德威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定结地区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发育大量的低角度伸展拆离断层,这些拆离断层中部分构成了藏南拆
离系的主体。它们基本上垂直于造山带走向伸展,各拆离断层特征显著,普遍发育糜棱岩,糜棱岩类型复杂,主要有
硅质糜棱岩、长英质糜棱岩、花岗质糜棱岩。在研究区的北部,拆离断层呈环状产出,构成变质核杂岩三层结构中的
中间层,规模一般较大;同时拆离断层使变质核杂岩体盖层中的部分地层拆离减薄;在研究区南部拆离断层呈线状
延伸很远,总体上平行造山带延伸,构成了藏南拆离系重要组成部分。部分拆离断层同韧性剪切带平行产出,形成拆
离剪切的脆韧性体系。
关键词:拆离断层;伸展构造;定结地区;喜马拉雅造山带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P541P542 A 1001-1552200301-0037-06
( )
拆离断层 Detachmentfault是当前地质科学研 性质多次转换的断层体系,初期以逆冲推覆体为主,
究的热点之一。脆性剪切变形域中的高角度正断层, 是陆—陆碰撞后持续缩短作用的产物;晚期,由于重
向深处常成铲形而变缓,最后可联合成一个较大规 力作用导致先期持续叠覆体沿原来的逆冲构造面
模的水平伸展的低角度正断层,即拆离断层 ( 滑塌,从而藏南拆离系转变为伸展断层,并具有右行
Scott
) (
;刘和甫, ;崔军文等, 。拆离 剪切的特征 李德威, ;刘先文等, ;崔军文
etal.牞1992 1995 1996 1992 1994
( )
断层使地层缺失而不是使地层重复 刘和甫, 等, ;张进江等, ; 。
1996 1999Edwardsetal.牞1999
)
1995。
研究区拆离断层主体是藏南拆离系的一部分 1 拆离断层概况
( )
图 ,其余的拆离断层是拉岗日变质核杂岩链带
1
中各个变质核杂岩的组成部分。藏南拆离系是由 研究区伸展拆离断层是藏南拆离系的核心部
( ) ( ) ( )(
Burchfiel1992,陈智梁 1996等厘定。最初是Burg 分,拆离断层比较发育 图2 Burchfieletal.牞
等 ( )发现高喜马拉雅北侧基底与盖层之间是 ; , ),研究区拆离断层具一定的
198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塔里木盆地北部志留系碎屑锆石测年及地质意义.pdf
-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前陆冲断带构造分段特征及其勘探方向.pdf
-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晚新生代印干断层的运动学特征及区域构造意义.pdf
-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乌恰地区乌拉根铅锌矿床S-Pb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pdf
- 台湾西部前陆盆地的构造格局和演化规律.pdf
- 台湾西部前陆盆地和帝汶海前陆盆地的比较学的研究.pdf
- 泰国北部三叠系Lampang群DoiLong组的有孔虫组合及沉积环境.pdf
- 泰国东北部猜也奔府NoenSa-nga地区Yasothon土壤剖面中的澳大拉西亚玻陨石.pdf
- 泰国清莱地区三叠纪南邦群碎屑锆石LA-ICP-MSU-Pb年龄及地质意义.pdf
- 唐山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组合特征及及邻区的对比.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