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华宁煤集团百灵煤矿产量为万吨矿井设计说明书.doc

神华宁煤集团百灵煤矿产量为万吨矿井设计说明书.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 要 本设计是根据矿的实际情况对其矿井进行的初步设计。设计矿井的井田面积为㎡,井田内可采煤层有层,设计产量为10万吨矿井,井田内煤层较浅,倾角平均为°,瓦斯涌出量相对较小,矿井涌水量一般。 本设计采用双斜井单水平开拓,采用一次采全高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用全部跨落法处理采空区,主要对矿井开拓、采煤方法,矿井排水,矿井通风以及安全技术措施进行了初步设计,对矿井运输、通风、排水等生产系统进行了设备选型计算,对矿井各个生产系统的生产过程进行了描述,并对矿井各个生产系统和各生产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进行了有关说明。在设计过程中,尽量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采用先进技术和借鉴已实现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的经验,实现一矿一区一面高产高效矿井从而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km。井田南北走向长约5km(含备用区),东西倾斜宽约3km,面积约为15km2。 矿井工业场地位于呼鲁斯太镇北约2km处。东距石嘴山市(大武口)64km,至乌达市77km,西至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86km。 详见图1~1.交通地理图。 1.1.2 矿区地形地貌 百灵矿井田内为低矮丘陵地形,丘陵多呈北西~南东走向。北西高程最高+1600m左右,南东高程最低+1510m左右。矿区四周环山,山势险峻,为矿区的天然屏障。 1.1.3 河流、沼泽、湖泊的分布范围 井田内无大的河流,仅在西南边界处有一条呼鲁斯太沟,该沟平时干枯无水,但雨季到来时流量会很大,故井下开采时应予以设防。 此外,在井田西部的边界附近,有一座中田水库,现已干涸废弃不用。 1.1.4 气象与地震 本区属大陆性气候,常年干旱,雨量稀少,年降雨量在150~200mm左右,雨季约在七、八、九月份之间。年平均蒸发量2371mm,相当于年降雨量的十二倍。年平均温度为7℃,月平均气温一月份最低为-10℃,七月份最高为22℃。日温差最高达27℃。极限最低温度为-27℃,极限最高温度为33℃。霜期、降雪期、结冰期从十月份起至翌年四月份止,冻结深度一般为1.0m左右。年平均风速为4m/s,最高风速为40m/s,夏季多东南风,其它季节多西北风。 根据国家地震局和建设部1990年发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本地区的地震烈度值为Ⅶ度区。 图1~1㎡ 地 层 特 征 界 系 统 组 新生代 第四系 全新统 全区普遍发育,上部为风积沙(局部赋存)中部为黄褐色亚沙土,下部为褐色亚沙土(含钙质结核)厚度为2.15~31.5m,10m 中生界 白垩系 下统 孙家湾组 本组地层普遍发育,岩性以紫红色、灰绿色砾岩为主,夹薄层细砂岩及砂砾质泥岩,最大控制厚度为500m 侏罗系 上统 元宝山组 以粉砂岩泥岩及煤层为主,夹薄层中~粗砾岩,局部有砂砾岩,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从上至下有5~1,5~2 ,5~3231~363m,一般为300m,其下与杏园组正合接触。 杏园组 全区发育,厚400余m,岩性以砂岩、砾岩、粉砂岩、泥岩为主,上部夹有薄煤层,不可采。 图1~2 综合柱状图 1.2.2 地质构造 呼鲁斯太煤田位于贺兰山脉东北部位,区域构造极为复杂。其构造形成原属向斜,后被F1 、 F2两断层切割成一扇形盆地,含煤地层由东南走向(N 15°~40°W)向北东走向(N 20°~45°E),呈弧形展布,煤系地层呈缓单斜构造,倾角6°~15°,最大为18°,经钻口和电测曲线对比推断,本区内断层共有2条,以F44 、F46两大断层为区内主干断层,断层的产状规分布于煤田的南侧,区内未发现区域变质或侵入变质现象。地质条件简单。 表1~2 断层特征表 断层 编号 性质 产状 落差 走向长度 备注 走向 倾向 倾角 M m F44 走向正断层 N25°E NW 50° 0~45 900 基本可靠 F46 走向正断层 N10°W SW 55° 0~30 300 基本可靠 1.2.3 含煤系及地层特征 本设计的六组煤中上五组不可采,六组可采。从6~1 ,6~2 两分层看,从走向中部厚,往南北逐步变薄,6~3,6~4分层南部厚,往北略微变薄,但从钻孔看,变化不大,整个四层煤厚度均匀。 1.2.4 表土层及风化层的深度 区内的表土层较薄,由第四纪亚粘土及风化砂所构成,其中第四纪亚粘土在整个井田均有分布,厚度0~15m,东南厚,北部薄,颜色黄红,风积砂均匀分布于井田浅部,以风积细粉砂岩为主,颗粒细而均匀,厚度在0~3.39m,井田表土层平均厚度10m。 风化带分布于煤层露头一带,其深度在原风化剥蚀带的底界基础上,再向下延伸15m,因而确定风化带为20m,不计储量。 1.2.5 煤层总数及可采总数 本区煤层岩性变化大,煤层结构复杂,含煤地层最大深度452 m,一般300m,共含六个煤组,其中一、二、三、四、

文档评论(0)

三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