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环境监测第一章讲解.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本课程的性质 环境监测是环境工程门类中极具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它是开展其它环境分支学科的基础、也是环保部门的一项常规工作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本课程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都是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影响重大。 本课程的任务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境监测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测定方法,为学生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全课程的教学重点部分是大气、水质、土壤和固体废物、放射性、噪声的监测原理和方法以及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意义、要求和做法。 重点: 1、掌握环境监测中的基本概念。 2、理解环境监测优化布点原则。 3、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采样仪器、采样方法、分析测定方法。 4、理解监测结果的数据处理、表述和质量保证。 难点: 1、使用环境监测工作中常用的采样、分析仪器。 2、常规监测项目的采样、分析测定原理和方法。 3、正确进行监测数据的处理。 4、环境监测方案设计。 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和衔接 1.本课程是在完成《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及《物理化学》,对环境、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及分析测定等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开设的。 2.通过该门课的学习,有利于《环境评价》、《环境管理与规划》、《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控制工程》《土壤控制工程》和《噪声污染控制工程》等后续课程的学习。 第一章 绪 论 环境监测是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间断或连续地对环境化学污染物及物理和生物污染等因素进行现场的监测和测定,以及做出正确的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 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二、环境监测的任务 三、环境监测的分类 按监测对象分类:水、大气、土壤、固体废弃物、生物、能量监测。 按环境监测性质分类:环境质量、污染源、专题监测。 按监测的目的分类:研究性监测(科研、健康环境、资源)、特定目的监测(污染事故、仲裁、考核验证)、监视性监测(基线、环境现状、污染源、事故性)。 其他分类:污染因子和污染现象、监测方式、监测方法。 一、环境污染特征 环境污染与污染物的时间分布(分钟、天、周、年更长时间) 环境污染与污染物的空间分布 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的关系 环境污染物的综合效应 1.传统毒理学效应(单独、相加、相乘、拮抗) 2.生态毒理学评价 3.二次污染的作用 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二、环境污染的性质 (一)毒性 1. 污染物的化学组成、结构和价态 2. 污染物的毒性、溶解性、挥发性等理化特性 3. 污染物的浓度和作用时间 (二)扩散性 (三)活性和持久性 三、环境监测项目的选择原则 对人体健康影响大、面广、持续时间长的污染因子; 不易被微生物分解,不易在自然条件下自然分解而引起逐渐积累的物质; 能反映环境综合质量的某些指标; 有可靠的检测手段,能获得的可靠监测结果的项目; 监测所得的数据,又有相应的环境保护标准或能进行分析; 其他有特殊目的或要求的项目。 四、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 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为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 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环境监测的要求 准确可靠 快速灵敏 选择性好 优先污染物 优先污染物的特点 难降解 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 出现频率较高 具有生物积累性 “三致”物质(致癌、致畸、致突变) 毒性较大 现代已有检出方法 第三节 环境监测技术及其发展 环境分析(化学分析) 20世纪50年代:污染监测阶段或被动监测阶段 20世纪70年代 :主动监测或目的监测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 :污染防治监测阶段或自动监测阶段 一、常用环境监测方法 (一)成分分析 1.化学分析法:重量法、容量法 2.仪器分析法:光谱分析方法、色谱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放射分析法、流动注射分析法 (二)结构分析 (三)生物指示分析与酶法分析 二、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动向 1.痕量和超痕量分析的研究 2.污染物的状态和价态分析的研究 3.分析技术联用 4.遥测

文档评论(0)

美洲行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