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存在主义文学.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存在主义文学 萨特与加缪 存在主义哲学 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者是丹麦人克尔凯戈尔(1813-185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在德国开始流行,它的主要代表是海德格尔(1889-1976)与雅斯贝尔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在法国思想界占居重要地位,一些作家通过文艺作品进行宣传,扩大了存在主义的影响。 “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命题,即人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创造他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意识自行选择和行动的结果。 “人性是没有的,因为没有上帝提供一个人的概念。” 人首先存在着,首先碰到各种际遇,首先活动于这世界——然后,开始限定了自己。若依存在主义者看来,一个人如果无法予以限定,那是因为人在开始的时候还没有成为什么。 只是到了后来,他才成了某种东西,他才把自己创造成他所要成为的东西。因此,就无所谓人的天性,因为没有上帝来给予它一个概念。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进言之,如果存在先于本质,而当我们存在的时候,我们也在创造我们的形象,则这个形象是适用于所有人类和我们所处的整个时代的。我们的责任因此较我们想象的更为重大,因为它关涉到人类全体。 自由选择 萨特还认为,人的存在与人的自由是同一的,人拥有绝对的自由;而自由的实质在于选择,自由选择意味着行动,只有行动才能赋予生活以意义。 “从他被投进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要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这种绝对的责任不是从别处接受的:它仅仅是我们的自由的结果的逻辑要求”。 个人的选择总是也是为所有人的选择。 在不断选择中表现价值依据,形成自己作为人的概念。 行动中承担责任。 人在不断地进行看似“自由”的选择和行动,但人必须对自己的存在、行为负有完全的责任,任何外在因素包括上帝都不能代替人做出选择。 自由选择的陷阱 选择缺乏依据的问题。 选择的自由的问题。 “主体林立”,“他人即地狱”。 “每个人归根到底总是对别人所造就的自己负责,甚至除了承担这种责任外,不可能有企图作为,但我又认为一个人总能为那个为别人造就的自己做点什么,这就是今天我对自由下的定义。自由是一种小小的行动:把完全受社会制约的生物变成部分摆脱他所受到的制约的人” 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存在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主要表现在战后的法国文学中,从四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达到了高潮。 六十年代后,存在主义思潮被其他新的流派所代替,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变种。 萨特(Sartte) 萨特(Sartte),1905-1980。 萨特幼年之际,作为海军军官的父亲就去世了,如萨特所说的:“他匆匆忙忙就让她(萨特的母亲)生了一个孩子— —我,随后他便到死神那里去寻找安身立命之地了。” 母亲带着萨特寄居在外祖父家中。作为德语教师的外祖父文化修养极高,对萨特施以启蒙教育。萨特自幼聪慧异常,学业优良,进入巴斯德中学,他开始接触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等人的著作。 萨特以优异的成绩考进法国著名学府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哲学,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获得中学哲学教师学衔。这时,萨特与第二名的波伏瓦(著名作家和女性主义者,著有《第二性》等著作)相识,以后成为他的终身伴侣。 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萨特成为一所中学的哲学教员。萨特与其他教员不同,他虽长相奇丑,但谈吐幽默,为人自然亲切,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很快就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热爱。 尽管萨特的外祖父早就警告过他写作是一个非常不可靠的职业,但萨特还是由衷地热爱写作,并在离开大学后急欲成为一名作家。他的前两本小说《挫败》和《真理的传说》均被拒绝出版,萨特的兴趣便又转向了哲学。 1933年,萨特28岁时,研究存在主义现象学的雷蒙·阿隆对萨特说:“小兄弟,你如果是一个现象学家的话,就可以对一杯鸡尾酒大做文章,从中弄出一些哲学来。”萨特闻言激动得脸色苍白,因为“依据自己对事物的接触与感觉来认识事物并从中弄出哲学来”正是萨特梦寐以求的目的,他决定步阿隆的后尘,赴柏林专攻存在主义,从此开辟了他的哲学之路。 萨特作为官费生到德国柏林法兰西学院进修哲学,得以接触和钻研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等人的学说,接受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回国后,萨特继续任教于中学,并开始从事创作和哲学方面的探索。 萨特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墙》,并获极大成功。小说以西班牙内战时期为背景,通过一个荒诞的故事情节表达了萨特的哲学思想:“逃避存在,这依然是存在。存在是一个无法脱离的充实体。” 1936年,他将一部名为《忧郁症》的哲理小说交给了著名出版商伽利玛。小说以主人公罗根丁的日记形式写成,这位30岁的知识分子一方面饱受周期性发作的恶心的折磨,这使他真切地意识到物质世界独立的实在性,一方面又对自身生活的偶然性和虚无意义深感苦

文档评论(0)

糖糖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