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小铜人”军团探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草原“小铜人”军团探秘

草原“小铜人”军团探秘   笔者收藏了500余品种“小铜人”,堪称军团,其神态、表情、姿态、服饰发型各异,令诸多玩家爱不释手。从一大堆铜人的神情中,可以一窥真实的契丹、真实的丝路,呼吸真实的草原气息,这正是收藏小铜人的乐趣所在。 中国论文网 /7/view-7132163.htm   多从牧民手中采集   从出土分布上看,小铜人分两大类。一类属于辽金铜人:在内蒙、东北,民间存在着丰富的实物,收藏圈内俗称“辽人”。金代继续沿用辽代铜人的形制风俗,前后合称“辽金铜人”。   另一类属于丝路铜人:在陕北、甘肃、青海等地的河西走廊地带,也遗存着大量古人类的生活遗址。风化作用下,遗址裸露,当地牧民就在遗址处掇拾各种小玩意,像玛瑙、斧头、鸣镝等代表典型草原文化的生活品,被称为“汉魏丝路铜人”。比如敦煌鸣沙山附近有著名的古董滩,以动辄能捡到古人类生活零件著称。这些地区以及新疆、青藏高原、乃至广义丝路地区采集到的,是汉魏乃至草原更早时期丝绸之路的铜人挂件。十余年来,古玩爱好者从牧民手中采集到了各类造型的“小铜人”,其中部分流入收藏爱好者手中。   从收藏把玩角度看,小铜人的主体是辽金,它们高一般不超过9厘米,短的不过1厘米,它们形态各异,依据造型可总结为18大类:持荷、持宝、抱桶、武装、携幼、乐舞、蹴鞠、踩物、戏兽、蹲踞、示雄、上下手、提囊、杂剧、袖手、垂立、携乌、迎钱、其他等。以孩童面目居多。   可以说,“小铜人”是笔者的一个新命名,可粗略描述为:质地为铜,形状为人形,作用为挂件(一般背上、头顶有穿孔)。   源起于祖先崇拜   关于铜人的来历众说纷纭。在内蒙民间,额尔多斯黄河两岸,民间传说小铜人晚上会聚会在灶台上议论各自主人。东北的达斡尔族则有树上挂铜人的风俗,还有铜人磨成齑粉可以接骨的传说。目前并无有力证据证明小铜人的在古人生活中的实际用途,推测为挂件、用于陪葬的生活用品。可以肯定的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在铜人身上寄托了“祈福”、“护生”、“求子”三大寓意。   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十分动荡,动辄拔帐而起、举家迁徙,生育率低。而辽金铜人面目讨喜,多露出男性生殖器,手持莲花,时代特征明显,铜人中也包含先民早期的宗教用具类别,不排除被自然崇拜的宗教活动借用为法器的可能,举个例子:铜镜、银饰、花钱挂件本是有独立功用的生活用品,但是不妨碍在萨满教中对它们实行拿来主义。   越是文明早期,人形造像出现得越频繁。学术界认为这代表了崇拜祖先和种群力量。而祖先崇拜与生殖崇拜是一个事情的两面。因此,祖先祭祀、生殖崇拜中频繁使用人形物体,尤其是带有男女性别特征的人形介质,也就不奇怪了。   后代民族祭祀,无论是祖先崇拜、生殖崇拜还是驱邪镇压,多有人形的偶像存在,汉代前后不断出现的“金人”(就是铜人,古代称铜为金)、蛊人、木偶巫术、铅人陪葬、人形俑,可为佐证。匈奴与突厥风俗中的翁贡(翁仲之转,意为神偶)也一直作为草原风俗存在。汉代普遍存在的辟邪桃木人(下端尖锐以便于插在木座上,特点与楚器类似),在西域出土文献中也普遍得到证实。同时,以希腊、中西亚辗转流传来的带翼天使形状的出现,以及人形护身符的使用,也在广义的西域地理范畴中普遍留下了痕迹。   遍布草原文明“高速路”   草原文化作为中原农耕文化的一个参照系与活力来源,一直参与着文明的重塑与涅??。草原文化在东起大兴安岭、南到蒙古草原、西到阿尔泰山、青藏高原、南到云贵高原,纵横交错,以马匹为主干构成了古代草原文化的高速公路,这些区域文明即使地理遥远,方位相左,在文化传播中都成为大草原文化交流的有机部分。   信奉自然崇拜、人神沟通的萨满教在东亚草原民族的信仰中,是普遍而深刻的。在那里,我们很容易地发现其原始萨满宗教中的人形(生殖性)崇拜物的存在,如东北诸古老民族普遍存在的男女神偶(材质为桦树皮、布、铜、剪纸、铁质)、鄂尔多斯草原斯基泰艺术中的铜人偶像、红山文化中的玉人祭祀形象、普遍存在于北方草原、中亚地区、以及流传到南亚次大陆的天铁护身符小人。都在为这种草原高速公路的强大文化交融能力做着最好的诉说。   事实上,在收藏实践中,小铜人的采集地,正分布在这美丽辽阔、文化交融的草原“高速公路”之上。发轫于汉唐   史家认为,普遍见中原贵族墓葬的“石人”风俗(即所谓翁仲:源头为草原文化),史料的线索是起源于汉征讨匈奴取胜之后,其中显著的例子是霍去病墓前的石人石马,开创了汉墓的先例,由此不难看出石人形象、翁仲的称呼与草原萨满神灵的关联。巧合的是,汉军队在甘泉宫打败匈奴休屠王,从而在这个匈奴祭天的地方获得了铜人(金人)十二之后,金人就一直成为两汉六朝宫廷的点缀。这些金人被记载为巨型人物,并在宫廷的开阔处充当侍卫点缀,这个很适合大汉的霸权心理,在宫廷中有见匈奴衣着的铜人手持灯具的造型(西汉“当户

文档评论(0)

langhua201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