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概论第三水体环境精要.ppt

  1.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2.植物营养物氮、磷在水体中的转化 (1)含氮化合物在水体中的转化 (完全循环) N2 NO3- NO2- N2O NH3 (2)含磷化合物在水体中的转化(底质循环—动态的稳定体系) 3.氮、磷污染与水体富营养化  P92 有机氮转化:氨化过程+硝化过程;反硝化过程(缺氧) 多以难溶沉积物的形式沉积于底泥中 斯塔姆(Stumm) 得出: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主要取决于 水体中磷的供应量。 水体氮、磷浓度的比值与藻类增殖有着密切的关系 * 4.水体富营养化状态判断标准 5.水体富营养化营养物质负荷模型 沃伦威德尔模型 ①湖水营养物质浓度 (沃伦威德尔总氮、总磷负荷量标准) ②藻类所含叶绿素α的量 ③湖水透明度 ④溶解氧 N,P富集,藻类繁生,P>R状态的水体将依次出现: ①藻类占据的空间越来越大,水体中耗氧量大大增加; ②藻类过度生长繁殖 ,大量死亡的藻类沉积于塘底,使厌 氧细菌大量繁殖,在底层建立起RP的腐化污染状态, 并逐步向表层发展。 ③藻类种类逐渐减少,并由以硅藻和绿藻为主转为以蓝藻为 主,蓝藻中不少种类有胶质膜,且有毒性。 * 6.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7.水体富营养化的控制 (1)控制磷的流入量; (1)使水质有毒性 (2)使鱼类死亡 (原因有三) (2)石灰处理; (3)疏浚底泥,去除水草和藻类; (4)引入低营养水稀释或人工曝气; A 藻类大量繁殖,占据大量空间,鱼类生活空间缩小; B 蓝藻有胶质膜,且有些蓝藻有毒,影响鱼类生存; C 水体严重缺氧,鱼类呼吸障碍。 * 三、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 1.重金属元素在水环境中的污染特征 (1)重金属的定义: (2)重金属的污染特征: 一般认为比重大于4或5的金属为重金属 ①分布广泛,虽含量低,污染危害明显; ②是有色金属,被广泛使用,污染源多; ③大多是过渡元素,价态变化较多,毒性效应明显; ④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扩大了污染范围; ⑤对生物体和人体的毒性效应显著。 * ◆对生物体和人体的毒性效应显著 A 毒性大; C 生物不能降解,却可在生物体内转化为毒性更强的  有机化合物; B 生物的食物链富集可使重金属达到相当高的浓度; D 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在某些器官中不断蓄积造成  金属中毒,甚至死亡。 (图重金属在人体内的富集器官) * 2.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 (1)沉淀—溶解作用 A 溶解度大者迁移能力大,有利于水体的自净; B 重金属沉淀物通常大量沉积于排污口附近的底泥里, 易形成二次污染; C 沉淀作用限制了重金属的扩散速度和范围 (2)氧化--还原作用 可使重金属在不同条件的水体中以不同的价态存 在,而价态不同,其活性与毒性也不同。 * (4) 吸附作用 胶体的吸附作用可使重金属的存在形态、环境行为发生明显变化;是重金属从液相转入固相的最主要途径。 (5)甲基化作用 无机汞的甲基化使其毒性更强,并可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积累。 重金属络合物或螯合物的生成,可使重金属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迁移能力增强;但却促使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重新释放,形成二次污染。 (3)络合作用 * 补充:水体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 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 2.致癌作用 3.发生以水为媒介的传染病 4.间接影响 * 第四节 水环境污染控制及管理 一、水体污染的防治和管理   实行“防、治、管”三结合 1.“防”,污染源控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1)调整工业布局,推行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 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 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2)提高民众节水意识,降低用水量,推广节水用具,以 减少生活污水的排放。 (3)有效控制“面污染源”,发展节水型农业,合理利用农药 和化肥,以减少农田径流中含氮、磷和农药的量。 * 2“治”,废水无害化 (1) 工业废水就地处理 (2) 促进工业废水与城市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 (3) 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原则 (4) 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将城市 水污染防治与废水资源化相结合 * 3“管”,管理控制对策 (1)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及排污许可证制度 (2)进一步完善废水排放标准和相关的水污染控制法规和 条例,加大执法力度,严格限制废水超标排放。 (3)健全环境监测网络,在不同层次进行水质监测,并 增强事故排放的预测与预

文档评论(0)

bos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