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程考试试题纸
课程名称: 物流法规 ( B卷) 考试方式: 闭卷 (开卷、闭卷) 课程性质: 任选 专 业: 任课教师: 考试班级: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总分 阅卷
教师 得
分 …………………………………………………………………………………………
得
分 一、多选题(每空3分,共30分)
1、物流服务合同中的物流服务提供者( )。
A、可以是自然人 B、必须是第三方物流企业
C、可以是第三方或第四方物流企业
D、可以是任何能提供单个仓储、运输服务的企业或者个人
2、物流法律关系的课题包括( )。
A、物 B、行为 C、人身 D、精神财产
3、我国物流法规的存在形式包括( )。
A、国内立法 B、国外条约 C、国际公约 D、国际惯例
4、下列属于法律上的物是( )。
A、地球 B、房屋 C、河流 D、文物
5、法律体现的是( )的意志。
A、全民 B、最高统治阶级 C、统治阶级 D、国家
6、我国物流法规的调整对象包括( )。
A、商业合同关系 B、民事关系 C、行政管理关系 D、代理关系法官有可
7、甲乙二人合伙开办“不倒翁酒馆”,欠A房屋租赁费5万元。酒店经清理,有合伙财产3万元。甲有个人财产2万元,但尚欠B个人借款3万元未还;乙无个人财产并下落不明,但乙尚欠C材料款1万元。如何清偿债权人A、B、C的债务呢?( )
A. 欠A房屋租赁费5万,酒馆还3万,甲还2万
B. 欠B借款3万元,甲还2万,酒馆还1万
C. 欠C材料款1万元,酒馆来还
D. 只能还A3万,还B2万,C分文未得
8、甲欲加入乙、丙的合伙企业,以下各项要求中,哪些是甲入伙时依法必须满足的?( )
A.乙、丙一致同意,并与甲签订书面的入伙协议
B.乙、丙向甲告知合伙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
C.甲应向乙、丙说明自己的个人负债情况
D.甲应当停止其已经从事的与该合伙企业相竞争的业务活动
9、合伙人甲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逾四年,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对此,合伙人乙、丙提出如下主张,其中哪些符合法律规定?( )
A.甲于宣告死亡之日起视为退伙
B.甲在下落不明期间,不享受合伙企业的利润分配
C.甲的出资额应退还给甲的继承人,但扣除合伙企业债务中应由甲承担的份额
D.对于甲宣告死亡前发生的合伙企业债务中应由乙、丙承担的部分,甲的继承人须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10、甲乙丙为某合伙企业合伙人。甲因车祸死亡,甲的妻子和未成年的儿子依法继承甲的遗产。在甲妻提出继承合伙份的要求时,乙、丙的答复哪些不违反法律规定?( )
A.合伙协议没有关于继承的约定,我们又不愿意与你共事,所以你不能成为合伙人“
B.我们本来并不反对你儿子成为合伙人,但鉴于你坚持要代他行使权利,因此不同意他成为合伙人。这样,现在只能按退伙处理“
C.如果按退伙处理,我们可以不退还你丈夫出资时投入的房产,而改为退还现金“
D.你丈夫去世后,合伙企业管理一度陷于混乱,其间一笔生意失败造成大量亏损。在退伙结算时,你们应分担其中一部分亏损
得
分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
2、合伙企业的合伙人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
3、有限合伙人不可以参加企业的经营管理。( )
4、法律关系的课题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
5、物流法律的内容是固定的。( )
得
分 三、案例分析(每题20分,共60分)
1、刘某是某高校的在职研究生,经济上独立于其家庭。2000年8月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注册成立了一家主营信息咨询的个人独资企业,取名为“远大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万元。营业形势看好,收益甚丰。于是后来黄某与刘某协议参加该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经营,并注入投资5万元人民币。经营过程中先后共聘用工作人员10名,对此刘某认为自己开办的是私人企业,并不需要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因此没有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也没有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后来该独资企业经营不善导致负债10万元。刘某决定于2001年10月自行解散企业,但因为企业财产不足清偿而被债权人、企业职工诉诸人民法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