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下大学生隐私保护意识调查详解.docVIP

移动互联网下大学生隐私保护意识调查详解.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四届“挑战杯”济南大学课外学术 科技作品大赛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移动互联网下大学生隐私保护意识调查 二〇一五年月 摘 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发展和日益普及,移动互联网下个人隐私的保护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大学生这一年轻群体。本文通过列举、分析用户个人隐私泄露的潜在危害及途径、个人隐私泄露的原因,结合大学生目前对待网络隐私保护的态度,对大学生如何根据自身情况避免和减少隐私泄露,增强个人隐私保护意识,并给出一些可行的建议和途径。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个人隐私;泄露;隐私保护 ABSTRACT With the innovation and progress of network technology,it is too difficult to control the protection of personal privacy during the period of Mobile Internet.This article want to explore how college students avoid and reduce the layout of their privacy by analyzing users personal privacy,and the reason of why personal privacy will being used, combined with the attitude of undergraduates about Internet privacy protection.To evoke people and society’s awareness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ir privac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privacy layout in the era of big data and in the meanwhile to build a society with friendly and truthful. Key words: The mobile Internet. Privacy; Leak; Protection method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1 引言 1 2 互联网下的个人隐私及泄露 1 2.1 个人隐私 1 2.2 用户个人隐私泄露的途径 2 2.3因免费软件、APP的使用引发的个人隐私泄露事件 2 2.3.1 “3Q大战” 2 2.3.2 Android短信欺诈漏洞 2 2.3.3 携程网安全漏洞。 3 2.3.4 央视曝光手机广告业黑幕 3 2.3.5 2009年“3.15晚会”曝个人信息泄露 3 3 个人隐私泄露及被利用的原因 3 3.1企业或者软件故意 3 3.2用户使用软件的习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5 4 移动互联网下大学生应如何自我保护个人隐私 7 结论 9 致谢 10 参 考 文 献 11 附录 12 1 引言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4)》显示:截至2014年1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8.38亿户,在移动电话用户中的渗透率达67.8%;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占总网民数的八成多,手机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地位。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全民时代。 在移动互联网与现实生活关联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用户个人隐私保护问题日益凸显,尽管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同时也给每个用户带来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比如一些互联网企业往往以系统默认、霸王协议等方式,任意窃取用户隐私信息。网络公司为获取广告和经济效益,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用户个人信息,后将用户资料大量泄露给广告商,而后者则通过跟踪程序或发放电子邮件广告的形式来“关注”用户行踪。 大学生是广大信息受众和信息传播载体的最为重要的部分。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社会经验相对缺乏,主动防范意识不强,往往很容易成为移动互联网隐私窃取的受害者,因此如何保护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隐私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曾有同学因为在微信、人人上允许软件获取或发布的位置信息,而遭到莫名的骚扰,对该同学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也有很多同学遇到在某些贴吧 “只要你留下邮箱或手机号码就会给你发送作业答案或者想查找的资料的帖子”,而后就会遇到有人通过该联系方式向该同学发送各类垃圾信息;同时也有利用同学因未及时清理快递单上的电话和住址等信息而遇到某些产品宣传和骚扰的情况。更有甚者,某些不法分子会利用网络上同学留下的身份、家庭电话或其他信息进行诈骗和犯罪行为,今年暑假一系列失联女生中有好几人就是因为个人信息泄露或者个人防范意识缺乏而造成的。 因此,如何

文档评论(0)

麻将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