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全椒县中医院中医中药基础知识讲座 安徽省全椒县中医院 秦 林 第一章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末期 (公元二世纪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本书载药 365 种,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根据各种药物的效果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共记载病名170余种,包括内、外、妇、儿各科。书中还简要而完备地记述了药学的基本理论。 《神农本草经集注》: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代表作,作者陶弘景,成书于公元500年左右,《神农本草经集注》,对《神农本草经》条文逐一注释、发挥,对魏晋以来三百余年间药学的发展作了总结,载药达七百三十种。又创用药物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新修本草》:隋唐时期本草代表作,唐代显庆四年(公元 659 年), 李励、苏敬等人主持编写了《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全书卷帙浩博,收载中国和外国输入药物达 844 种。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药物图谱,开创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先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今人称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代本草学代表作,作者唐慎微,成书于1108年,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该书图文并茂,方药并收,资料翔实,医药结合,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本草纲目》 :明代本草学代表作,作者李时珍,成书于1578年,李时珍对古代本草学作了全面整理、总结和提高,并吸取了大量的民间药和外来药,写成了伟大的医学巨著 《本草纲目》。该书52卷,附方11000余首,载药 1892 种。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16纲、60类。这种科学的分类法,是中古本草学最完备的分类系统。本书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大成,将本草学发展提高到一个 空前高度,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本草纲目拾遗》 :清代本草学代表作,作者赵学敏,成书于1765,对民间草药作了广泛搜集和整理, 于载药 921 种, 新增药物达716 种之多。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而且还保存了大量今已散佚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中华本草》 :当代本草学代表作,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全书共34卷,前30卷为中药,已于1999年出 版,收载药物8980种,插图8534幅,引用文献1万余种,计约2800万字。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二千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 展水平。 二、确定依据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即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础。凡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 三、所示效用 四气,从本质上而言,只有寒热二性。一般来讲,凡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如黄芩、黄连、黄柏、大黄等;凡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如附子、干姜、肉桂等。 注意:应用药物必须对证,如不对证,药物的偏性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四、具体表述 寒、热、温、凉、平是对药物四气的概括性表述,在具体表述时,除上述五种外,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是对中药四气程度的进一步区分。 五、阴阳属性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六、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辨证用药 1.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的药物: 寒证 热药;热证 寒药 2.据病证的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的药物。 大寒证(亡阳证) 大热药(附子、肉桂) 微寒证 (脾胃虚寒证) 温性药(煨姜) 3.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 4.真寒假热,用热药,真热假寒用寒药。 第二节 五 味 一、含义 五味是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它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但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二、确定依据 五 味的确立一方面是通过口尝而获得,如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乌梅、木瓜之酸,芒硝之咸等,但更主要的是以药味与疗效的关系为依据,通过大量临床 实践进行不断的归纳、整理而总结出来的。如葛根、石膏均能透热解肌,即云其味辛,但实际口尝却并无辛味。故五味的实际意义,一是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 提示药物的不同功效。 苦:能泄、能燥、能坚。泄即通泄、降泄和清泄,如大黄通下泻火为通泄,杏仁降气平喘为降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嵌入式系统第三讲Android系统架构与开发分析报告.ppt
- 嵌入式系统第一讲嵌入式系统分析报告.ppt
- 嵌入式系统分析报告.ppt
- 嵌入式系统基础分析报告.ppt
- 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分析报告.ppt
- 嵌入式系统及应用——第3章基于ARM的嵌入式系统外网硬件设计分析报告.ppt
- 嵌入式系统结构及软件开发模式分析报告.ppt
- 嵌入式系统设计PDA的启动过程分析报告.ppt
- 嵌入式系统设计分析报告.ppt
- 嵌入式系统设计概述分析报告.ppt
- 2025年汽车制造装备行业洞察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发展趋势预测报告.docx
- 2025年生菜种植行业洞察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发展趋势预测报告.docx
- 2025年燃气生产和供应行业现状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发展前景预测报告.docx
- 2025年葡萄籽提取物-OPC行业洞察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发展趋势预测报告.docx
- 2025年普钢行业洞察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发展趋势预测报告.docx
- 2025年桑叶行业洞察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发展趋势预测报告.docx
- 2025年染料助剂制造行业洞察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发展趋势预测报告.docx
- 2025年七水硫酸锌行业洞察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发展趋势预测报告.docx
- 2025年燃料电池氢循环系统行业洞察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发展趋势预测报告.docx
- 2025年汽车维修工具行业洞察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发展趋势预测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