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的研究教程.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HIV的研究 小组成员:曾晗梦 蔡成玲 明冠星 张萌 HIV形态结构 HIV病毒颗粒呈球形,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直径90~130nm,有高密度的锥形核心和糖蛋白刺突镶嵌的包膜。病毒粒子在蔗糖中的浮密度为1.16 g/ml,病毒核心直径约40 nm,含有2个拷贝的单股正链RNA分子、病毒逆转录酶(p66和p51)、核衣壳蛋白(p9和p6)。病毒膜的内部由十四酰化的p17核心蛋白(MA)围绕。p17提供了病毒结构的基质且对毒粒的完整性至关重要。包膜蛋白(env)掺入成熟毒粒的过程似乎也需要基质MA的存在。与病毒核心紧密连接的是Vif和Nef蛋白,估计每个病毒粒子中有7~20个Vif蛋白。在毒粒内(很可能在核心外)发现存在着病毒的辅助基因产物Vpr(HIV-2中为VpX)。近期资料提示Tat也可能定位于毒粒内部。在病毒颗粒中也可检测到能够被HIV蛋白酶裂解的一些细胞骨架蛋白,例如肌动蛋白,膜突蛋白等 。 HIV复制方式 HIV复制是一特殊而复杂的过程,当HIV利用gp120和gp41与宿主细胞膜有效融合,核衣壳进入细胞质内脱壳,释放其核心RNA进行复制。病毒的反转录酶以病毒RNA为模板,以宿主细胞的tRNA为引物,经病毒反转录作用产生互补股。DNA,构成DNA:RNA中间体。中间体的RNA被RNaseH水解去除,在由负股DNA复制正股DNA而组成d-DNA.此时基因组的两端形成LTR序列,并由胞质移行到胞核内,在病毒整合酶的作用下,病毒基因组整合于细胞染色体中形成前病毒。前病毒以非活化方式可长期潜伏于宿主细胞内,随细胞分裂而进入子代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当相关因素刺激前病毒活化而进行自身转录时,LTR有启动和增强转录的作用。   在宿主细胞的RNA多聚酶II作用下,病毒DNA转录成RNA,其中有些RNA经拼接形成m-RNA,在细胞核糖体上转译成子代病毒的结构蛋白和调节蛋白;另一些RNA经加帽加尾则可作为子代病毒基因组RNA,并与结构蛋白装配成核衣壳,成熟并通过细胞膜时获得包膜,组成完整的有感染性的子代病毒,以出芽方式至细胞外。 人类免疫缺陷病——培养特性  将病人自身外周血或骨髓中淋巴细胞经PHA刺激48—72h做体外培养(培养液中加IL2)1—2周后,病毒增殖可释放至细胞外,并使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最后细胞破溃死亡。亦可用传代淋巴细胞系如HT-H9、Molt-4细胞做分离及传代。   HIV动物感染范围窄,仅黑猩猩和长臂猿,一般多用黑猩猩做实验。用感染HIV细胞或无细胞的HIV滤液感染黑猩猩,或将感染HIV黑猩猩血液输给正常黑猩猩都感染成功,连续8个月在血液和淋巴液中可持续分离到HIV病毒颗粒,在3—5周后查出HIV特异性抗体,并继续维持一定水平。但无论黑猩猩或长臂猿感染后都不发生疾病。 结论 细胞培养与血清学方法相比,专一性很强,不会出现假阳性。但其敏感性不如血清学或PCR,因为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感染细胞存在才能培养出病毒来。 培养初期,随着活化细胞(CD25细胞)的迅速增加,此时被艾滋病HIV病毒感染的活化T细胞也迅速增殖并复制出大量病毒; 培养末期,随着细胞抗病毒能力的增强(包括细胞的杀伤作用和对抗HIV感染能力的增强)和感染细胞的衰减,血清中病毒载量逐渐降低,可根据这一特点进行培养和增殖 此培养特性说明艾滋病病毒的存活条件:寄生在血液中 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艾滋病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在世界范围内,性接触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我们饮食中吃的油盐酱醋和胃中的胃液都能杀死艾滋病病毒;完整无破损的皮肤是防御艾滋病病毒入侵最好的屏障;与日常生活中的家禽家畜接触或被跳蚤、虱子、蚊子等叮咬都没有被传染上艾滋病的危险。另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唾液和泪液中可含有病毒,但含量很低,但这种病毒在空气中存活时间很短,而且必须直接接触到对方的伤口或直接进入到血液中才能感染,所以通过一般接触、咳嗽、打喷嚏等传播是不可能的。 致病机制  HIV选择性的侵犯带有CD4分子的,主要有T4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细胞表面CD4分子是HIV受体,通过HIV囊膜蛋白gp120与细胞膜上CD4结合后,gp120构像改变使gp41暴露,同时gp120-CD4与靶细胞表面的趋化因子CXCR4或CXCR5结合形成CD4-gp120-CXCR4/CXCR5三分子复合物。gp41在其中起着桥的作用,利用自身的疏水作用介导病毒囊膜与细胞膜融合。最终造成细胞被破坏。其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通过以下方式起作用:    1.由于HIV包膜蛋白插入细胞或病毒出芽释放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产生渗透性溶解。   2.受染细胞内CD-gp120复合物与细胞器(如高尔基氏体等)的膜融合,使之溶解,导致感染细胞迅速死亡。

文档评论(0)

金不换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