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害钻蛀概要.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蔗扁蛾 开放分类: 昆虫、外来入侵物种、鳞翅目、动物、蛾 ◎拉丁文学名:Opogona sacchari ◎俗名:香蕉蛾 ◎原产地:非洲热带、亚热带地区 ◎我国分布现状: 已传播到北京、广州、海南、福州、南京、深圳、上海等十余个省市。在南方的发生更严重,在这些地区凡能见到巴西木的地方几乎都有蔗扁蛾发生危害。 蔗扁蛾成虫 形态特征: 成虫:体色黄褐,体长8—10mm,展翅22—26mm,前翅深棕色,中室端部和后缘各有一黑色斑点。前翅后缘有毛束,停息时毛束翘起如鸡尾状。后翅黄褐色,后缘有长毛。后足长,超出翅端部,后足胫节具长毛。腹部腹面有两面三刀排灰色点列。停息时,触角前伸;爬行时,速度快,形似蜚蠊,并可做短距离跳跃。雌虫前翅基部有一黑色细线,可达翅中部。 卵:淡黄色,卵圆形,长0.5—0.7mm、宽0.3—0.4mm。 幼虫:乳白色透明。老熟幼虫长30mm,宽3mm。头红棕色,胴部各节背面有4个毛片,矩形,前2后2排成2排,各节侧面亦有4各小毛片。 蛹:棕色,触角、翅芽、后足相互紧贴与蛹体分离。 生物学特性及分布: 1年发生3~4代,在15℃时生活周期约为3个月,在温度较高的条件下,可达8代之多。幼虫活动能力极强,行动敏捷,蛀食皮层、茎秆,咬食新根。 以幼虫在寄主花木的土中越冬,翌年幼虫上树危害,多在3年以上巴西木的干皮内蛀食。卵散产或成堆,每雌虫产卵50~200粒。 食性广,寄主植物达60余种。小巴西木有抗性。有时可蛀入木质部表层,留下轻微痕迹;少数可从伤口、裂缝处钻入木段髓部,造成空心。幼虫期长达45天,共7龄。老熟幼虫吐丝结茧化蛹,夏季多在木桩顶部或上部的表皮,茧外粘着木屑和纤维等,秋冬季多在花盆土下结茧化蛹,茧外粘着土粒等。蛹期15天左右。羽化前蛹顶破丝茧和树表皮,成虫爬行能力很强,爬行迅速,象蜚蠊,可做短距离的跳跃。成虫有补充营养和趋糖的习性,寿命约5天,卵散产或集中块产,卵期4天。幼虫孵化后吐丝下垂,很快钻入树皮上危害。幼虫有食土的习性。在肠胃中可见有土粒,粪便中亦有土粒。 控制方法: 1、加强对内、对外植物检疫,严禁带虫巴西木继续从国外流入我国,同时严禁带虫巴西木在国内蔓延。 2、幼虫越冬入土期,是防治此虫的有利时机。可用菊杀乳油等速杀性的药剂灌浇茎的受害处,并用敌百虫制成毒土,撒在花盆表土内 3、 大规模生产温室内,可挂敌敌畏布条熏蒸。或用菊酯类化学药剂喷雾防治。已上盆种植的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混合90%敌百虫800倍液喷施。 4、 当巴西木茎局部受害时,可用斯氏线虫局部注射进行生物防治 除害处理方法:44℃下处理30~60 min。种植前,喷洒80%敌敌畏500倍液并用塑料盖上密封熏蒸5h ,可杀死潜伏在表皮的幼虫或蛹。 ?? 棉铃虫 夜蛾科昆虫的一种,是棉花蕾铃期的大害虫。? ? 广泛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各地,中国棉区和蔬菜种植区均有发生。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受害较重。近年来,新疆棉区也时有发生。寄主植物有20多科200余种。 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重要钻蛀性害虫,主要蛀食蕾、花、铃,也取食嫩叶。 该虫是中国棉区蕾铃期害虫的优势种,近年为害十分猖獗 。 棉铃虫 中文俗名:棉铃实夜蛾 所属科目:鳞翅目??夜蛾科 拉丁名: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 分布与危害 又名玉米穗虫,俗称钻心虫、青虫。属鳞翅目,夜娥科。分布于南纬50度与北纬50度之间,国内各棉区均有分布。棉铃虫寄主很多,我国记载有200多种。 主要为害棉花、小麦、玉米、豌豆、苜蓿、三叶草。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的大害虫,蛙食营铃,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也是栽培豆科牧草的大害虫。1986—1987年,在贵州独山县草籽繁殖场该虫大发生,几天之内将70公顷红三叶吃光。 外形特征 成虫体长15~17毫米。翅展30~38毫米。前翅青灰色、灰褐色或赤褐色,线、纹均黑褐色,不甚清晰;肾纹前方有黑褐纹;后翅灰白色,端区有一黑褐色宽带,其外缘有二相连的白斑。 幼虫体色变化较多,有绿、黄、淡红等,体表有褐色和灰色的尖刺;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小刺; 蛹自绿变褐。 卵呈半球形,顶部稍隆起,纵棱间或有分支。 棉铃虫习性 成虫白天隐藏在叶背等处,黄昏开始活动,取食花蜜,有趋光性,卵散产于棉株上部。幼虫5~6龄。初龄幼虫取食嫩叶,其后为害蕾、花、铃,多从基部蛀入蕾、铃,在内取食,并能转移为害。受害幼蕾苞叶张开、脱落,被蛀青铃易受污染而腐烂。老熟幼虫吐丝下垂,多数入土作土室化蛹,以蛹越冬。 已知有赤眼蜂、姬蜂、寄蝇等寄生性天敌和草蛉、黄蜂、猎蝽等捕食性天敌。除用化学方法防治外,还可进行树枝诱杀、建立玉米诱集带诱杀等。 棉铃虫发生习性 耕作栽培制度对棉铃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作物布局的变化,使棉铃虫得以在不

文档评论(0)

a33666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