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财政支出 目标规划 基本了解:财政支出的意义、原则、分类标准;财政支出增长的一般理论以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重点掌握:财政支出的基本含义、实质、分类;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内涵以及具体项目;财政支出变化趋势和效益评价方法。 技能目标:根据财政支出相关数据分析财政支出变化的规律性;学会运用财政支出效益的评价方法。 第一节 财政支出的概念与意义 一、财政支出的概念 二、财政支出的意义 一、财政支出的概念 财政支出(public finance expenditure)也称公共财政支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财政支出是一级政府为实现其职能对财政资金进行的再分配,属于财政资金分配的第二阶段。国家集中的财政收入只有按照行政及社会事业计划、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进行统筹安排运用,才能为国家完成各项职能提供财力上的保证。 财政支出实际上是政府把集中起来的社会资源进行集中分配、运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各种用途的过程,是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花费的资金的总和。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状况,既反映着政府介入经济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亦反映着财政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财政支出的意义 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既反映政府介入社会经济生活的范围、领域和力度,也反映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一)财政支出是政府履行其职能的物质基础; (二)财政支出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 (三)为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提供财力保障; (四)加大对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社会公共和公益性事业的支持力度; (五)逐步提高财政对社会保障支出的保证能力; (六)加大财政对基础设施及基础产业的投资力度。 第二节 财政支出的基本原则 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二、量入为出的原则 三、稳定原则 中国历史上的《量出为入》财政原则始于三代时期 三代时期,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来自于田赋,财政状况完全取决于农业生产状况,然而三代的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天灾人祸严重地影响到农业的收成,因此,其理财原则,只能是在已经取得收入的基础上,逐一安排支出,根据收入的数量来确定支出的规模,故有“量入为出”的原则。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这为增税开辟了财源。然而,三代时期由兼并、争霸和统一导致的战争连绵不断,军费开支浩大,支出增长惊人,财政入不敷出,国库捉襟见肘。为维持财政收支平衡,各诸侯国不得不实行“量出为入”的财政原则,根据支出来确定收入。用调整收入来弥补支出,以求财政平衡。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竞相修订税制,纷纷提高税率,传统的什一税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鲁国的什二税,魏国的什三税,齐国的什六税,秦国则二十倍于古,加倍课征以积累财富,横征暴敛已成为这一时期的普遍现象。 唐朝的“两税法”与“量出为入”的财政原则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荒芜,人口逃亡,国家财政所能课征的租庸调收入非常有限,而各地节度使在内地各占一方,形成藩镇割据,任意截留中央赋税,使国家财政收入雪上加霜。加上当时浩繁的军事开支,最终给唐政府造成了的财政危机。以至于京师官吏的俸禄也不能按时发放,令政府不得不“税天下地青苗钱(附加税)以充百官课料”。同时,京师粮价猛涨,已直接影响到唐王朝的政治经济稳定。为扭转这一局面,唐德宗采纳了宰相杨炎的建议,改革税制,实行两税法。 两税法是唐朝重要的税税制改革,但其指导思想是“量出为入”。据《旧唐书·杨炎传》记载:“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 两税法的“量出以制入”,即“量出为人”的原则。是指根据国家的财政支出数,匡算财政收入总额,再分摊给各地,向民户征收。在具体的课税对象、课税标准、纳税期限与纳税形态上都进行了改革。 简要分析: 总体上讲,在农耕社会中,国家实现“量入为出”财政原则更有利于国家社会的巩固与稳定。而“量入为出”财政原则的选择一般有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大多出于财政的巨大压力而采用,对国家政治经济基础稳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两税法”改革由于其适应了唐中期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转变,因而对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一是简化了税制,减少了纳税项目,集中了纳税时间,简化了纳税手续,便于农民缴纳,便于政府征收;二是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财政收入。两税法规定“户无主客”都要纳税,不仅官吏世族地主要纳税,连同被其庇荫的客户,不定居的商贾,甚至世代享有免税特权的寺院僧尼都要负担税收。纳税户增加,从而扩大了纳税面,给国家带来更多的财政收入;三是调节了税收负担,有利于税负公平。 两税法以田亩资产为本,即“以贫富为差”。资产田亩多者则多征,资产田亩少者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