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结构材料-2分析报告.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958年,美国Chance-Vought公司由于实验室事故,在炭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固化时超过温度,树脂炭化形成C/C复合材料。 * 碳/碳复合材料(C/C) C/C在航天领域中 的应用 C/C作为刹车盘 * 2.7.5 杂化纳米复合材料 杂化纳米复合材料两相结构已分子级分散在基体中的复合材料。 溶胶-凝胶技术是指有机或无机化合物经过溶液、溶胶、凝胶固化,再经热处理而得到氧化物或其它化合物的方法。 * 第一代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 溶胶—凝胶法是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备玻璃、陶瓷等无机材料的新工艺,近年来,许多人用此法来制备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通常的方法是在有机金属化合物或含Si的有机物前驱体溶液中引入有机相聚合物,在适当的条件下(如水解)形成稳定的溶胶,然后经过蒸发干燥转变成凝胶,或在无机物溶胶中加入单体,然后进行聚合形成聚合物 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目前已经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聚酰亚胺(PI) /SiO2纳米复合材料、聚苯胺/ SiO2、聚吡咯/ SiO2纳米复合材料等。 * 杂化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 19世纪中叶,正硅酸乙酯水解形成的SiO2呈玻璃态。 20世纪30~70年代,化学家、矿物学家、陶瓷学家、玻璃学家等分别通过溶胶-凝胶技术制备出了各自的研究对象,核化学家利用溶胶-凝胶技术制备了核燃料,避免了危险粉尘的产生。 * 第二代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 第二代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是指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开始研究的以粘土、云母、 V2O5、Mn2O3等为纳米分散相的纳米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有原位分散聚合法、共混法、插层法、自组装法、包裹法等。目前,第二代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已经实现了产业化,例如经插层法制备的尼龙6/蒙脱土复合材料、共混法制备的PVC/纳米CaCO3复合材料等。这些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在某些方面已经表现出了纳米复合材料独特的性能。 * 第一代、第二代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缺陷 无论第一代、第二代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在制备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要对纳米分散相进行有机改性,以增强和聚合物材料的相溶性。但是,对于纳米分散相的改性均无法定量,由于分散相为无机组分,与有机改性剂的作用效果常常难以表征,更难以定量,使得复合材料的制备困难。无机组分的引入同时使材料的可加工性下降。 如果能将无机纳米分散相以分子水平分散到聚合物中,那么,材料的制备与加工问题将会得到解决,这就是第三代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所具有的特性。 * 第三代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 如果纳米分散相是以分子水平分散于聚合物基体中,这样的材料被称为第三代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典型的例子是含有笼型倍半硅氧烷(Polyhedral Oligomeric Silsesquioxanes,POSS)的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纳米分散相是以分子水平并通过化学键定量地与聚合物复合,这就成功地解决了分散相与基体相溶性的问题,而且也使复合材料可以通过常规的方法进行加工,开创了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研究的新时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使原材料产生超细化晶粒、适宜的应变速率和温度。 2.5.4 产生超塑性的条件 材料本身最好是两相组织的共析或共晶合金,经过一定的处理后其结晶应是等轴、球形、细晶粒组织,晶粒尺寸一般不大于10μm,愈细愈好。通过合金化,控制凝固过程、 热处理、形变热处理、粉末冶金、 机械加工等方法来实现。 * 2.4.5超塑性合金 1、锌基合金:用于一般不需切削的简单零件。 2、铝基合金:含有微量细化晶粒元素(如Zr等)的超塑性铝合金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可加工成复杂形状部件。 3、镍合金:利用超塑性进行精密锻造,压力小,节约材料和加工费,制品均匀性好。 4、超塑性钢 :将超塑性用于钢方面,至今尚未达到商品化程度。 5、钛基合金:利用超塑性进行等温模锻或挤压,变形抗力大为降低,可制出形状复杂的精密零件。 * 2.5.6 超塑性变形机理 目前仍处于探讨阶段,尚无统一的认识。 几种主流的观点: 晶界滑移的观点; 扩散蠕变机理的作用; 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 一般地认为,超塑性变形机理比常规塑性变形机理更为复杂,它包括晶界的滑移和晶粒的转动、扩散蠕变、位错的运动、在特殊情况下还有再结晶等,是几个机理的综合作用。 * A-V超塑变形机理 由Ashby和Verrall提出的晶界滑动和扩散蠕变联合机理,简称A-V机理。 σ σ 起始状态 中间状态 终了阶段 ? ?? 该理论认为,在晶界滑

文档评论(0)

富贵礼包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