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汇报提纲 项目背景 近20年来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迅速,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逐渐向山区延伸,公路隧道数量和型式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 项目背景 规范要求双线隧道净距 项目背景 净距不易达到要求情况: 路线沿河傍山,拉开路线间距,对隧道洞外路基、桥梁等方案有较大影响 项目背景 净距不易达到要求情况: 桥隧相连,采用分离式隧道方案对洞外桥梁布设和工程规模控制有较大影响 项目背景 项目背景 为减小路线间距,90年代初期,国内逐步修建了一批连拱隧道 项目背景 连拱隧道存在的问题: 施工工序较为复杂 防排水质量不易保证 易发生开裂渗漏 项目背景 继连拱隧道之后,国内出现了首批的小净距隧道: 项目背景 围绕这些项目,在小净距隧道的中岩墙加固、爆破振动和理论数值分析方面,尽管积累了的初步经验,但尚缺乏系统的研究: 基本概念?(什么是小净距隧道?) 分类及对应措施(不同的围岩、不同净距对应的设计施工措施是什么?) 如何确保小净距隧道的施工安全和长期运营安全?(监控量测体系及基准值的建立,控制爆破手段与指标的确定等) 什么情况下采用小净距隧道?如何应用?(适用条件?) 项目背景 汇报提纲 2.1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1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针对Ⅲ~Ⅴ级围岩,对双车道双洞小净距(1B以下,B-隧道开挖宽度)隧道设计、施工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研究 提出可供设计与施工应用的小净距隧道标准断面和标准设计,编制双洞小净距隧道设计与施工指南、规程或工法标准 同时,提高西部交通科技水平,培养西部交通科技人才 2.1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3项目研究人员与设备 硬件投入: 设计组装1/30模型试验台架 采购现场试验测试元件若干 2.3项目研究人员与设备 2.4 主要研究工作量 数值计算内容: 分析类型:二、三维弹性/弹塑性/动力分析 二维静力分析:计算工况共计252组,其中弹性分析计算168组,弹塑性分析计算84组 2.4 主要研究工作量 2.4 主要研究工作量 2.4 主要研究工作量 2.5 成果报告 (1)研究总报告(第一卷) (2)数值计算研究报告(第二卷) (3)模型试验研究报告(第三卷) (4)现场试验研究报告(第四卷) (5)依托工程实施总结报告(第五卷) (6)双洞小净距隧道设计与施工指南(第六卷) (7)双洞小净距隧道设计图集(第七卷) 汇报提纲 3.1资料收集与现场调研 3.1资料收集与现场调研 3.1资料收集与现场调研 3.1资料收集与现场调研 3.2理论分析 3.2理论分析 提出了中岩墙垂直应力的理论估算公式 3.2理论分析 3.3模型试验研究 模型试验研究内容和目的: 小净距隧道地表、地中、洞周位移特征 小净距隧道的破坏方式及过程 围岩级别、净距、埋深变化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不同支护方式的支护效果分析 小净距隧道的合理施工工序及施工方法 中岩墙加固的判定条件及加固方法 3.3模型试验研究 模型试验设计原理:相似第一定理和相似第二定理 模型试验几何相似比:1/30 围岩相似材料采用重晶石粉、粉煤灰、河砂、机油、石英砂、松香等材料配制 3.3模型试验研究 支护相似材料采用厚石膏、铁丝、铝丝等模拟 3.3模型试验研究 3.4.现场试验研究 3.4.现场试验研究 3.4.现场试验研究 3.4.现场试验研究 测试项目与方法: (1)地质与支护状态的观察 主要是对喷层、锚杆、钢支撑、模筑二次衬砌、掌子面、岩性、地下水等内容进行直接的观察和记录 以此作为判断围岩、隧道的稳定性提供地质依据,并根据喷层表面状态及锚杆的工作状态,分析支护结构的安全性 通过素描、数码拍照等手段实施 3.4.现场试验研究 测试项目与方法: (2)洞口段地表下沉量测 目的:了解地表下沉的范围以及下沉量的大小;地表下沉量随先、后行洞掌子面推进的变化规律;地表下沉稳定的时间 3.4.现场试验研究 测试项目与方法: (3)地中位移量测(洞内设点和地表设点) 目的:了解隧道的径向位移分布和松弛范围,确定围岩塑性区 3.4.现场试验研究 测试项目与方法: (4)锚杆轴力量测 目的:了解锚杆受力状态及轴向力的大小,为确定合理的锚杆参数提供依据;判断围岩变形的发展趋势,概略判断围岩内强度下降区的界限;评价锚杆的支护效果;掌握岩体内应力重分布的过程 3.4.现场试验研究 测试项目与方法: (5)围岩压力量测 目的:了解初期支护实际受荷情况、初期支护对围岩的支护效果 3.4.现场试验研究 测试项目与方法: (6)钢支撑内力量测 目的:了解钢支撑与喷射混凝土对围岩的组合支护效果、钢支撑的实际工作状态;判断初期支护承载能力 3.4.现场试验研究 测试项目与方法: (7)初期支护与二衬间的接触压力量测 目的:研究二衬的作用与二次衬砌的实际受荷情况;了解初期支护传递给二衬的力的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园长研修总结(3篇).docx VIP
- 东证期货-商品基本面量化框架系列-二-:黄金择时因子及多周期合成.pdf VIP
- 2024年9月8日贵州省黔西南州州直遴选(事业单位考聘)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doc VIP
- 安徽省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入库、续聘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 VIP
- 第2章金属材料组织-4-清华大学-工程材料.ppt VIP
- 第2章金属材料组织-3-清华大学-工程材料.ppt VIP
- 2025政治理论时政热点知识试题库(含+答案).docx VIP
- 2025人民防空防护设备产品选型目录.docx VIP
- 第2章金属材料组织-1-清华大学-工程材料.ppt VIP
- Unit 4 Plants around us课件(63张PPT)三年级上册(2024版).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