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卷第 =page 8 8页,总 =sectionpages 8 8页
试卷第 =page 7 7页,总 =sectionpages 8 8页
…………○…………内…………○…………装…………○…………订…………○…………线…………○…………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外…………○…………装…………○…………订…………○…………线…………○…………
…………○…………内…………○…………装…………○…………订…………○…………线…………○…………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外…………○…………装…………○…………订…………○…………线…………○…………
绝密★启用前
2014-2015学年度???学校3月月考卷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推动当前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国气候条件的差异 B.各国经济收入的差异
C.各国自然资源的差异 D.各国教育水平的差异
2.据有关材料报道:与2000年相比,2010年中国20至29岁的劳动力减少了15%。这主要是因为( )
A.人口老龄化 B.人口外迁
C.出生率下降 D.死亡率提高
读下表,回答下列各题。
国家美国德国印度日本出生率(‰)149259死亡率(‰)91088
3.关于表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叙述正确的是( )
A.美国—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德国—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C.印度—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日本—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4.印度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 )
①人口老龄化严重 ②劳动力严重不足 ③人口增长过快 ④人口总量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5.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别是( )
A.大洋洲、非洲 B.欧洲、非洲
C.非洲、欧洲 D.亚洲、拉丁美洲
6.下列人口流动行为中,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张教授到北京参加为期一周的学术研讨活动
B.李老师暑假期间到桂林旅游
C.刘同学湖南大学毕业后到北京工作、定居
D.王先生今年五月到香港出差
7.下列关于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B.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大于该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
C. 由于人口合理容量难以确定,所以对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没有什么意义
D.发达国家由于人口少,不会超过人口合理容量
8.下列因素中,一般情况下往往对人口迁移起重要作用的是 ( )
A.较高的工资待遇
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C.家庭成员异地居住
D.迁入区优美的环境
9.有关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目前人口已大大超过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
B.我国人口与环境,特别是与淡水、可耕地等资源之间的矛盾已十分突出
C.我国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协调
D.我国环境人口容量应控制在20亿左右
10.人口增长类型决定于( )
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
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
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迁入率、人口迁出率、社会生产力
11.在人口的数量增长变化过程中,首先开始转变的是 ( )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人口基数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根本因素是( )
A.社会文化因素 B.政治因素
C.生态环境因素 D.经济因素
13.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至乙地的是( )
A.乙地较高的工资待遇 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C.家庭成员甲乙两地分居 D.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