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嵊泗区域环境发展研究
一、长三角经济继续加速发展
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是指以上海为龙头,由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浙江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两省14个城市共同组成的大都市经济圈,它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带和沿长江产业密集城市带的结合部,具有得天独厚的江海交汇、南北居中的区位条件。
长江三角洲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人口占全国的6.25%,创造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9.5%,贡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2%和全国出口总额的28.4%。无论在经济总量上,还是在发展速度上,长三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领航者,甚至被认为是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经济实力雄厚
从经济总量来看, 2003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生产总值22775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3650亿元,人均GDP(按户籍人口计算,下同)达到30008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3626美元,突破3000美元大关,步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处于3000美元至10000美元之间,正是国民经济具备了相当实力,进入活跃、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长三角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标志着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综合实力跃上新平台。从总量比重分析, 2003年全116694亿元,按可比,比上年增9.1%。三角地生值全的比重一步提升,由上年的18.7%上升到19.5%,提高了0.8百分。增速度分析,三角15個城市中最高增速18.0%,最低的11.8%,分別高全平均水8.9和2.7百分。三角成拉全6000亿元;2000亿元的苏州和杭州,以及超过1500亿元的无锡、宁波、南京等5个城市;2个总量超跃千亿元的城市和常州、嘉兴2个超过800亿元的城市组成;700亿元的扬州、镇江、泰州、湖州和舟山。长三角一体化,交通应先行。以上海为中心,长三角14个城市都坐落在300?公里的半径之内长三角都市圈城际公路交通研究方案已在酝酿之中,长三角3小时都市圈呼之欲出。这意味着:在未来,长江三角洲地区15个城市间的公路交通往来都不会超过3小时。最引人瞩目,无疑是连接宁波与上海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规划中的这座大桥,长近36公里,总投资约160亿元,是世界第一长度跨海大桥。它将被杭州湾阻隔的浙东南与上海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120公里,宁波也因此与杭州一样进入上海的两小时公路圈。长江三角洲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是长江三角洲经济腾飞的有力保证长三角的优势仍是的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于一身,产业布局得天独厚,人才资源相对丰富。长三角进一步发挥区域优势,凭借区位互补优势,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一体化步伐,长三角城市群一定能够迸发出更加绚丽夺目的色彩。上海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对外贸易口岸,也是中国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基地之一。现辖16个区、4个县,总面积6340.5平方公里。至1998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306.5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1%,其中市区人口107062万。GDP)6250.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8%。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92.98亿元,比上年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3130.72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速受非典的影响而有所减缓,全年实现增加值3027.11亿元,增长8%,增幅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4%,比上年下降2.6个百分点。
(二)财政收入增势良好
2003年,上海市财政收入2828.87亿元,比上年增长28.5%。全年地方财政收入899.29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增速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增值税170.2亿元,增长24.4%;营业税332.31亿元,增长31.9%;个人所得税71.81亿元,增长33.8%;房产税22.41亿元,增长13.8%。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区县财政收入对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2.2%。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102.64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其中,基本建设支出244.74亿元,增长32.9%;科教文卫事业支出196.11亿元,增长14.9%;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156.77亿元,增长29.3%。
(三)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3年,上海市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130.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1%;第三产业部分行业受非典影响,增速有所减缓,但总体仍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3027.11亿元,比上年增长8%。1990~2003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年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年增长12.6%;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由4.3∶63.8∶31.9调整为1.5∶50.1∶48.4。GDP)、财政收入、产业结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