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 九 章 炒 法 一、基本概念 炒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辅料或者不加辅料,置预热容器内,用适当的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搅拌或翻动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 二、历史沿革 从历史上看,炒法的历史相当悠久,在目前 认为最早的医书《五十二病方》中有“火嚣盐令黄”的记载。“火嚣”与今之“炒”同义。 至汉代《神农本草经》亦记载了露蜂房,蛇蜕“火熬之良”。《金贵玉函经》熬法就更多了,如元花“熬”,水蛭“熬”,虻虫“熬去足翅”等,多用熬法。那么什么是“熬”,这正如《汤液本草》王好古所言“方言熬者,即今之炒也”。 因此,炒法从汉代以后就一直被广泛应用,是一种最古老、最基本的炮制方法。 1.火力:指火的大小(强弱)或温度的高低。 (1)文火(小火):手掌与锅口相平,微有烤手感。一般炒黄多用文火 (2)武火(大火):人站在锅前,微有烤脸感。一般炒炭多用武火。 (3)中火:介于文武火之间,一般炒焦多用中。 2.火候:药物炮制的时间和程度。 可根据药物内外特征的变化和附加的辨方法进行判断。 三、分类 四、方法与步骤 1.方法 (1)手工炒——多将锅倾斜30~45°置于灶上(灶面的倾斜度与锅的倾斜度相同),便于搅拌和翻动。 (2) ?机器炒——平锅式炒药机和滚筒式炒药机等。 ??2.步骤 预热──投药 ──翻炒 ──出锅 (1)预热 目的:便于掌握温度,使药物迅速获得热 能,缩短药物在锅内时间,提高质 量和工效;防止某些种子类药物炒 成“僵子”(俗称“炒哑”)。 (2)投药 要根据锅的大小和品种确定投料量,原则是少量分锅炒。加辅料炒者,一般先处理辅料,后投入药物拌炒。 (3)翻炒 快、勤,规律,要求每次下铲“亮锅底” ,避免少量药材停留于锅底而焦糊。 (4)出锅 迅速、摊开晾凉。 用辅料炒的药物,出锅后应筛去辅料,再摊开晾凉。 第一节 单 炒 一、概述 单炒:不加任何辅料的炒法,又称清炒。 包括炒黄、炒焦、炒炭三种不同的火候要求。 注意事项 (1)药物大小分档 (2)炒至前要预热 (3)控制火力和火候 (4)翻动均匀,出锅迅速 二、炒黄 1、含义 炒黄: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较原色稍深,或发泡鼓起,或爆裂,并透出药物固有的气味。 2、火力 炒黄以文火为主,少数药物用中火,加热时间较短。 3、火候判断的方法 (1)对比看——与生品比较形状与颜色,颜色 加深即可 (2)听爆声——种子类药物多有爆鸣声,爆鸣 声减弱即可。 (3)闻香气——种子类药物固有香气溢出 (4)看断面——呈淡黄色,该条是最为关键的 判断标准 炒黄程度 1 、炒响:牵牛子、决明子等 2 、炒香:白芥子、莲子等 3 、炒爆花:王不留行、水红花子等 4 、炒去刺:苍耳子 5 、炒变色:薏苡仁、冬瓜子等 6 、炒出汗:花椒 芥 子 [处方用名]芥子、白芥子、炒芥子、炒白芥子 [来 源]本品为十字花科的白芥Sinapis alba L.或芥Brassica juncea (L.) Czeun.et coss.(习称白芥子和黄芥子)的干燥成熟种子 [历史沿革]历代有蒸熟捣、微熬,现行主要有炒黄等 【炮制方法】 1、芥子 取原药材,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2、炒芥子 取净芥子,置热锅内,文火翻炒,至深黄色,有密集爆鸣声,透出香辣气味时,取出晾凉。用时捣碎。 成品性状 芥 子 表面灰白色至淡黄色(白芥子)黄色至棕 黄色(黄芥子),味辛辣。 炒芥子 表面颜色加深,微见裂隙,有香气。 【炮制研究】 芥子苷,可在芥子酶的作用下,分解成异硫氰酸酯,而发挥生物活性。炒后杀酶保苷,服用后在胃肠道分解释放出芥子油发挥疗效。 芥子油有较强的辛辣味及刺激作用,能使皮肤和黏膜发生水肿、起泡,甚至溃破、感染。通过加热炮制,可破坏芥子酶,防止芥子苷在内服前被酶解产生大量的芥子油,使患者免受不必要的痛苦,又可确保芥子苷内服后在胃肠道中缓缓的水解,定量的释放出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