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庄笔记(第一辑)-汪海权.doc

  1. 1、本文档共1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砚庄笔记(第一辑) 汪海权寻找自己的元素 (一) 李贺的诗美得简直让人窒息,更让人绝望的,是很多词语、意象是你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如“宝枕垂云选春梦”、“牵云曳雪留陆郎鬼灯如漆点松花笑声碧火巢中起走出心灵要比走进心灵更难至于有唐,虽设书学,士大夫讲之尤甚,然缵承陈、隋之余,缀其遗绪之一二,不复能变,专讲结构,几若算子。截鹤续凫,整齐过甚。欧、虞、褚、薛,笔法虽未尽亡,然浇淳散朴,古意已漓,而颜、柳迭奏,澌灭尽矣。吾见邓顽伯学六朝书,而所成乃近永兴、登善;张廉卿专学六朝书,而所成乃近率更、诚悬;吾为《郑文公》,而人以为似吴兴,吾作魏隋人书,乃反似《九成》《皇甫》《樊府君》,人亦以为学唐人碑耳。盖唐人皆师法六朝,邓、张亦师法六朝,故能与之争道也。古典理性主义代表了作为形式文明和思辨对生命的指称,围绕着道出现了飞速旋转的先知、实体的车子、法官和他的车子、囚禁、乘客与盲目的宿命的诗人。古典理性主义携带一把盲目的斧子,在失明状态下斫砍生命之树。天堂和地狱会越来越远。我们被排斥在天堂和地狱之外。我们作为形式的文明是建立在这些砍伐生命者的语言之上的——从老子、孔子和苏格拉底开始。从那时开始,原始的海退去大地裸露——我们从生命之海的底部一跃,占据大地:这生命深渊之上脆弱的外壳和桥;我们睁开眼睛——其实是入失明状态。原生的生命涌动蜕化为文明形式和文明类型。我们开始抱住外壳。拼命的镌刻诗歌——而内心明亮外壳盲目的荷马只好抱琴远去。荷马——你何日能归?!……这便是一个认识的逻辑循环怪圈。 我想,这个逻辑上的循环,就像一个螺旋状的弹簧,从端面看去,它好像是一个封闭的圆圈。这是进入了“鸡-蛋-鸡”逻辑循环之后的事;但就是这个“鸡-蛋-鸡”的逻辑循环,如果考虑时间的因素,也就是从弹簧的正侧向看过去,它虽然是连续的,但没有封闭,它看起来像一个等幅的正弦曲线;而且,在遥远的过去,在进入“鸡-蛋-鸡”逻辑循环之前,即使是从端面看过去,也不能看到一个封闭的圆圈,而应当看到像一圈蚊香这样的曲线,否则鸡和蛋孰先孰后的问题就能一直问下去,也一直得不到解决。所以,在遥远的过去,如果从侧面看上去,它不是一个等幅的正弦曲线,而是一个振幅从零开始逐渐增大的正弦曲线。总之,这个现在从端向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封闭的逻辑循环,一旦加上时间的要素,它就立即消失了。 逻辑关系是没有时间前后的,如果将因果关系抽去时间,变成一种逻辑关系,它往往会令人走向逻辑上的死胡同。 如何摆脱“鸡-蛋-鸡”的逻辑怪圈? 我的推测是,在此逻辑圈形成之前,应该是一种鸡-蛋合一的状态。不!应该是一种亦非鸡、亦非蛋的生存状态,很可能是一种通过复制自身而保留种类存在的状态。如果沿着这个思路一直往前想,我们就看会到现在大家都知道的细胞吧。 那我又想,在细胞和鸡、鸡蛋之间,一定还存在着许多现在可能一点证据也找不到、只能通过想象推测的中间状态。这个中间状态一定遵循着因果关系,这点毫无疑问。不谈风格 我想,我以后就别再想追求什么个人风格了。只谈形式。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所谓的风格,在成了某人的符号的同时,实际上也就成为了某人的棺材。无论他写什么,无论他什么时候写,都是一个样子。不是这个样子,人们就说这不是他。 我想,我以后的作品要首先追求打动人,并让别人能够开始思考。 而风格则可能是打动人的障碍,是别人思想的麻醉剂。摒弃风格符号 过去的艺术,比如书法,自唐代以来,每家都在追求自家的风格。 本来是个人意识的觉醒,然而很快又滑向了醉迷——超脱、恬淡、虚无、冷静……结果,艺术家醉迷其中,欣赏者也醉迷其中。激情被消弱,痛苦也被消弱,直至麻木不仁。 现在的艺术,我觉得应该走向另外的一个方向,就是要让人为之感动,要让人为之震撼。你可以兴奋异常,也可以痛苦万分。 其实,这样的东西早已有之。 在书法里面,你不妨看看那些简牍书法和造像书法。它们首先不是让我们想到什么风格,相反,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不!不是首先想到,而是首先就被打动了——精神为之一振! 只有这样的东西才是真正的书法、真正的艺术。过去那些所谓的风格,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假的东西,是装出来的东西。所以,它们给我们留下的是什么一副面孔呢?是道德的面孔、文化的面孔。 有了这副道德的面孔、文化的面孔,后世多少人就成了它们的奴隶!就成了它们的牺牲品! “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这就是我们的历史! 有多少人可以在精神上与王羲之、王献之、欧颜柳赵、苏黄米蔡平起平坐呢? 本来应该是一个个独立的灵魂,结果都全部拜倒在大师的脚下,用自己的生命去祭奠大师的亡灵。艺术家的生命无一例外地被作为等级符号而存在着,没有形象、活生生的形象,只有风格符号和等级符号。 过去的书法家,他的风格符号系统一旦成熟,他就要葬身于由这符号系统所织就的

文档评论(0)

LOVE爱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