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陆一飞:壁上云山枕上诗——文人画大师王伯敏
壁上云山枕上诗
——文人画大师王伯敏
中国文人画一代宗师王伯敏前辈,年正九十,是中国美术学院资深教授、美术学博士生导师。是我国著名的美术史学家和山水画大家。
王伯敏1924年生于浙江台州,1947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受业于国画大师黄宾虹,又是徐悲鸿的研究生。
“继晷焚膏九十春,不描皮相画精神。丹青画史黄金屋,禅墨文心翰楮魂!”王伯敏先生通过自己一生的修为和努力,为这个时代创造了丰硕的文化成果。继承和发展始终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课题,王伯敏先生一生治史,系统地对美术史和绘画理论的研究和整理,出版千万字的著述、专史,这是王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上作的贡献。以学术研究成果来指导和运用于绘画实践,挥洒自在,独步画坛,并且在晚年突然发出耀眼的光芒,开创了中国文人画在这个时代的新格局,所以说王伯敏先生的绘画史研究和绘画创作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二大贡献,成功地解决了继承和发展二大文化核心问题。王先生的绘画实践成为中国画家“理”和“行”完美结合的实证和典范。
王伯敏先生出经入史,著作宏富,以中国美术史研究独步当世,为学林公推巨擘。他是二十世纪下半叶我国美术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和杰出的带头人, 1992年国务院颁奖,表彰王伯敏“为发展我国文化事业作出突出贡献”,2009年荣获国家美术最高奖——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2011年荣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士,被誉为“画史通儒”、“七史罕人”,是当代学术界公认的中国美术史研究第一人。
2013年夏秋,为祝贺王伯敏先生90寿诞,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等单位隆重举办《人文正脉——王伯敏书画展》和《画史南山——王伯敏九十日课展》,通过这些展览,在一篇篇手稿、一笔笔字迹、一幅幅画作后面大家看到的是王先生肩上所负的历史使命感和学术智慧。而后在中国美术学院举办的《画史南山——王伯敏九十日课展》学术研讨会上,大家对王先生的学术高度、治学方法作了充分的推崇和肯定,在这里我想侧重谈谈对作为文人画大师的王伯敏先生绘画理解和王先生晚年作品的禅意之美,向各位专家、贤者请教。
优秀的中国文人画,应是画者见地、功夫和境界的一合相。文人画是中国艺术的灵魂所在,中国文化不可言传的思想、精神都可以在文人画的笔墨境界里得以体现。艺术家的思想深度和修养程度决定了作品的境界和品格。作为积学大儒、艺术大师的王伯敏先生,对传统绘画技法和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梳理,结合对历代山水画的研究总结,着眼传统山水画在章法、空间、透视处理、墨法、水法等特点,发表了一系列精辟的见解,如专著《中国画的构图》,并提出著名的“七观法”理论,即步步看、面面观、专一看、推远看、拉近看、取移视、合六远,并著文阐述。“七观法”被列入《中国美术辞典》。进而提出了适合中国山水画表现的“六远”理论:高远、深远、平远、阔远、迷远和幽远这六种具有独特艺术性的山水画透视法。
历史上对中国画的笔法、墨法都早有系统论述,却很少有人关注到用水的方法。王先生对绘画创作中至关重要的用水理论联系自己的绘画实践,对山水画技法中用水之法作了规律性的认识和总结,提出中国画的“水法”理论,即“水调墨、水带墨、水破墨、墨破水、水破色、渍水、泼水、凝水、铺水”九种,绘画界称为“水法九种”。对绘画界产生深远影响,并在自己的绘画实践中身体力行。万物依水而活,水能润含万物,水法的运用,使王伯敏先生的山水画“润含春雨”、“元气淋漓”。凝水法使画面“一钱老松烟”之上罩上一层冰清玉洁般的“凝度”,晶莹剔透,出现玉质感。辅水之名起自黄宾虹,而辅水之用早在元、明作品中即可见到,以黄宾虹老人运用至极致,至当代则由王伯敏先生重视并得以妙用,在画面必要处辅施以水,以水为墨,任意运化,使画面出现奇妙的层次,画面因辅水而生动调和。“淡若无”,其真空妙有处,即是诗境。用水之法,使画家的心声和诗情画意化为一境,水墨交融,墨彩淋漓,并使画面虚实相融,和谐统一,充满灵性之美。
黄宾虹先生多次提到古人笔法五要:平、留、圆、重、变。平则如锥画沙,沉着稳健,运笔时力透纸背,意在笔先,气往上提,笔往下沉,线提得起,凝得住,画者精气神全聚于此。留即屋漏痕,凝炼生动,笔能留得住,便有盘旋蜿蜒之姿,即篆籀之气。圆则使转有度,行云流水。重则如高空坠石,不轻不飘,其重在骨,骨重则神清。变则八面出锋,规矩从心而变幻莫测。这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心法所在,对应王伯敏先生的用笔一一得到应证。观王先生挥毫,如运太阿之剑,百炼钢而绕指柔。
伯敏先生有诗句:“笔法千年绕指柔,而今墨法独悠悠。”其用墨法直接黄宾虹,层层积染,苍润华滋。王先生有长期养墨的习惯,以脱胶松烟古墨加以调养,用时宿墨剔亮有凝度,点、线富有立体感,草木微茫处似有微微堆起的质感,一点如漆,犹如“凝霜”。
王伯敏先生的绘画不仅在墨法、水法、构图上匠心独运,对于色彩也作了长期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