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河南省平禹煤电有限公司
方山矿二1煤新井11042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2014年12月
前 言
为了获得方山矿二1煤新井11042工作面最可靠的地表移动参数,掌握该地质采煤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方山矿二1煤新井决定建立11042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该工作面地表移动的观测和研究工作。
11042采面地表移动观测与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掌握地质采煤条件与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关系;
(2)获得综采条件下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分布规律;
(3)确定采面地质采煤条件下的角量参数、动态参数和预计参数。
通过对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研究,为二1煤新井保护煤柱留设、征地、迁村和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并进一步探求地表移动规律,丰富和发展我国“三下”采煤技术。
1 11042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
11042工作面倾向长481m,走向宽155m,面积约74555m2,平均采深为544.5m,平均倾角14o,该工作面煤层平均厚度8m。采用走向长壁垮落采煤法,综合机械化采煤。本工作面掘进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煤层顶板为大占砂岩弱含水层,含水性较弱,不发育,上分层在回采后顶板会产生冒落裂隙带。顶板水会随裂隙带流向采空区,预计采面在掘进或回采过程中,个别地段会因顶板破碎出现淋水情况,经过探放水后,对掘进或回采不会有大的影响;煤层底板直接含水层为L7-L8灰岩含水层,根据二1-11041回采前底板注浆加固打钻资料显示,L7-L8灰岩水含水性丰富,但不发育,水量大,疏放效果明显,利于疏干,在回采期间底板受到破坏后,会出现底板涌水现象,对生产有一定的影响。二1-11041采面在回采期间局部地段底板出现涌水现象。回采期间最大涌水量100m3/h,二1-11041工作面回采期间根据实际测量里段300米高程较低,一分层在回采后里段会有积水。二1-11042采面在施工期间受二1-11041采面老空水影响,低凹可能有积水区,同时还应注意底板灰岩水的变化。顶板主要含水层是山西组砂岩含水层由3~5层中、粗粒砂岩构成,厚15~30m。其中大占砂岩、香炭砂岩较发育。据钻孔抽水试验,为弱裂隙承压水。该含水层为二1煤层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据钻孔简易水文观测资料,该含水层漏失量很小。据附近煤矿资料,该含水层的充水方式一般以顶板淋水为主,因此该含水层的导水、富水性较差,一般不会威胁二1煤层开采。底板主要含水层是太原组上段灰岩含水层:含3~5层石灰岩,总厚度6.5~13.5m,平均9.00m。据区外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资料,区域内有4孔在该含水层发生漏水,且附近煤矿排水量较大,有两矿均发生过底板突水。因此,太原组上段灰岩导水、富水性较好,是二1煤层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太原组下段灰岩水:由3~4层石灰岩组成,总厚约10~20m,平均15m。该含水层含岩溶裂隙承压水,导水性、富水性强,但不均一。在断层带该含水层可能会进入矿井,在断层附近采煤时要注意防水。一般不会影响回采期间安全生产,但在工作面回采期间也应注意。上寒武统、中奥陶统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层:位于矿区北部,井田外围出露寒武、奥陶系地层,岩溶、裂隙发育,井田内寒武、奥陶系垂向上距二1煤层约80m。主要岩性为厚层状细晶白云质灰岩、厚层状微~细晶白云岩及钙质页岩、角砾状石灰岩等组成,总厚度约285m,是主采煤层二1煤的直接或间接充水水源。11042工作面上方主要为小煤窑和村庄,地表地势高低起伏,地面标高-18.664~+31.306m。
2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
(1) 观测站设计原则
为了能够获得准确、可靠、有代表性的观测资料,在观测站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a.观测线应设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
b.观测线在观测期间不受邻近开采的影响;
c.观测线的长度要大于地表移动盆地的范围;
d.根据开采深度和设站目的,观测线上的测点应有一定的密度;
e.观测站的控制点要设在移动盆地范围以外,埋设要牢固。控制点应埋至少0.5m以下。
(2) 角量参数的选定
由于该观测站为二1煤新井第一个观测站,角量参数的选定只能参照邻近相似地质采矿条件矿区地表移动观测站成果资料。
平顶山矿区的角度参数为:
,θ=81.6°
其中
、——上、下山移动角;
——走向移动角;
——煤层倾角(14°);
θ——最大下沉角(81.6°)。
(3) 观测线位置的确定
根据观测站设计原则,在11042工作面上方地表布置两条观测线。A号观测线为工作面走向方向距下山边界60m的采空区上方并超出工作面长度的位置,B号观测线为工作面距离开切眼600m的采空区上方并超出工作面宽度的位置。详见图1、2。
图1 A号观测线断面图
图2 B号观测线断面图
观测站平面位置设计见附图。
(4) 观测线长度的确定
根据《煤矿测量试行规程》第217条规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