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环境与稳态(高考必备)剖析.ppt

  1.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① “内环境”与“细胞外液”是同一概念。只是理解的角度不同,内环境是一个空间性的概念,而细胞外液是物质性的概念。 “内环境”是相对于个体的外界环境提出,细胞外液是相对于动物和人的细胞内液提出的。 ② 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但不是说就只有这三种。例如,脑脊液也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 ③ 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 (2)组织液、血浆、淋巴三者的关系 重点提示 组织水肿及产生的原因: 组织水肿: 在不同条件下组织液浓度升高或者是血浆、细 胞内液浓度下降引起水分移动, 使组织间水分过多 引起. 原因: 1.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 到毛细淋巴管, 引起组织液浓度升高. 2.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浓度下降,水分 进入组织液. 3.过敏反应中组织胺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4.肾小球肾炎等疾病:会引起血浆蛋白流失到组织间 隙,引起水肿. 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 3.温度 1)人的体温:人身体内部的温度。 2)临床上常用什么部位温度来代表体温? ①口腔温度 ②腋窝温度 ③直肠温度 平均为37.2℃ 平均为36.8℃ 平均为37.5℃ 直肠温度最接近人体内部温度 3) 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在狭小的范围 内变动。 ①年龄:新生儿、儿童 成年人 老年人 ②性别:女性 男性 ,高0.3℃ ③昼夜:同一个人清晨2-4点最低,14-20点 最高,但昼夜差别不超过1℃ 4)体温过低或过高有何危害? ①低于28℃时,人会丧失意识 ②低于22℃时,可能导致死亡 ③高于41℃时,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出现说 胡话,神志不清等症状 ④高于43℃时,有生命危险 ⑤成年人体温每升高1℃,心率每分钟增加10次, 儿童可增加15次。 5)体温的相对恒定及意义 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使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紊乱,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 可见,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种动态平衡是通过是靠完善的体温调节结构和功能来实现的。 内 环 境 组织细胞 食物 消化系统 营养物质 组织液 循环系统 氧气 二氧化碳 呼吸系统 泌尿系统 细胞只有通过 内环境 才能与外界进行 物质交换 三、内环境是细胞与 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①消化系统: 消化吸收营养物质进入内环境,排出 少量水、盐。 ②循环系统: 完成物质的运输(营养、O2、代谢终产物、激素、抗体等)。 ③呼吸系统: 吸入O2进入内环境,排出CO2的唯一 途径,也排出少量水。 ④泌尿系统: 排出水、盐、尿素的主要途径。 ⑤皮肤(器官): 排出少量水、盐、尿素 。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和器官: 思维误区警示 易错清单 对物质交换过程中某些物质的具体运 输途径不甚明确。 错因分析 对某些营养物质或代谢废物进出细胞 的途径不清楚。对于部分物质进出人体 细胞的途径和经过的一些结构(如毛细血管、毛 细淋巴管、肺泡、小肠绒毛)特点了解不够,从 而导致相关计算错误。 解题思路探究 纠正训练 1.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 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内环境从外界得到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 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 B.代谢废物完全由③过程排出 C.O2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发挥作用的部位 要经过4层生物膜 D.所有生物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 境来实现的 A 2.下表表示人体组织液和血浆的物质组成和含量 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①属于血浆,因为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B.②属于组织液,①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 致②增多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①至少需穿 过5层磷脂分子层 D.②与①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毛细血 管壁的选择透过性 1.0 7.5 114.0 1.0 1.25 4.0 147 ② 16.0 6.0 103.3 1.5 2.5 5.0 142 ① 蛋白质 有机酸 Cl- Mg2+ Ca2+ K+ Na+ 成分 (mmol/L) C 例

文档评论(0)

四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