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发展新农村的要求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继续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 要从国家政策、市场机制、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着手,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广辟农民增收渠道。 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乡风文明” 包括文化、风俗、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重点从三个方面做起 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新村镇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两点:要尊重农民意愿,在国家、社会力量的支持下,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量力而行,避免搞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等,做一个长期规划,在规划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 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 加强农村基层的党的组织建设,能够让农村基层的党组织真正成为带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领导力。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作出的正确选择。 1、发展循环经济 2、保护生态环境 2.我国就业的基本状况 (1)就业矛盾 (2)人口与劳动力 (3)就业总量 (4)就业结构 (5)失业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条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过程新 二是表现新 三是结果新 新 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性 小资料: 根据国际通用的划分工业化水平的方法来计算,我国目前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的比重为46%,是一个半工业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小资料: 来自06年《农村经济绿皮书》中的统计信息:中国城乡之间的人均收入比率由1995年的2.8提高到2006年的3.22。如果考虑其它多种因素,估计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四倍、五倍。此外,在居民消费支出、居民公共服务和劳动生产率差上城乡间都存在较大差距。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主创新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紧迫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方针、目标和重点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以提升国家竞争力为核心,实现重要目标 2 “十一五”期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点:要增强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统筹区域发展 (一)区域发展不协调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1、我国是世界地区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2、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日益严重 3、区域发展不协调还表现在省、直辖市、自治区内部各市县之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小资料: 我国人均GDP在2003年已经迈上了1000美元的台阶,整体上步入了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真正进入或超过这一水平的人口只占49.43%,占总人口的50.57%的大部分中西部地区,属于世界低收入水平。中、西部地区,城镇低收入人口占全国总数的比重分别为51.3%和28.9%,农村的比重分别为31.8%和54.4%。目前,全国尚有3000万没有解决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其中80%左右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比例东西最大差距近40倍。 二 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原因 1.地区发展不协调是大国发展的普遍规律。 2.区域间自然地理条件差异的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四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