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刑法简论2.ppt

  1. 1、本文档共6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刑法简论2.ppt

*刑法的基本立场 1、法益保护主义(客观要件的核心) 2、责任主义(主观责任论的核心) 3、罪刑法定主义(犯罪的外部限定) 第二节 客观不法 一、主体 (一)自然人 1、身份犯 (1)真正身份犯(定罪身份382) (2)不真正身份犯(量刑身份238) ☆疑似身份犯(236) 2、国家工作人员93 (1)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2)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3)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 (4)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判断是否国家工作人员不在于行为人的资格身份,而在于行为人的职责。 (二)单位 它是指由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 30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基 本 特 征 1、主体特征 ⑤ 2、行为特征 3、目的特征 4、法律特征 处 罚 原 则 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1、双 罚 制 (1)单 位——罚 金 (2)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刑 罚 2、单 罚 制 单 罚 制 之 刑 法 规 定 第107条 境内外机构、组织或者个人资助实施本章第102条、第103条、第104条、第105条规定之罪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 危害国家安全罪之102-105 102—背叛国家罪 103—(煽动)分裂国家罪 104—武装叛乱、暴乱罪 105—(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 犯罪的分类 行为犯(行为与结果同时发生) 结果犯(时间、场所隔离) 侵害犯(现实侵害) 危险犯(侵害危险) 三、违法性 (一)正当防卫 (二)紧急避险 (三)其他正当行为 (一)正当防卫 20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的条件 1、防卫意图(防卫挑拨) 2、防卫起因(假想防卫) 3、防卫对象(行为人) 4、防卫时间(防卫不适时) 5、防卫限度(防卫过当) 无限防卫权 凶杀劫奸绑人身 (二)紧急避险 21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第1款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紧急避险的条件 1、避险意图 2、避险起因(假想避险) 3、避险对象 4、避险时间(避险不适时) 5、避险限度(避险过当) 6、避险限制 7、避险禁止 (三)其他正当行为 1、法令行为 2、正当业务行为 3、被害人承诺 第三节 主观罪责 一、责任能力和责任年龄 二、故意责任和过失责任 2、犯罪过失 15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1)概念 它是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 (2)类型 1、过于自信的过失 2、疏忽大意的过失 3、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犯罪目的:心理态度 犯罪动机:内心起因 4、无罪过事件 (1)不可抗力 (2)意外事件 16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B. 不作为 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 来源—— a. 法定义务 b. 职务或业务上的义务 c. 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 d. 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 C. 持有 对特定物品进行事实上和法律上的支配和控制。 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 持有假币罪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2)结果 犯罪结果指行为给法益造成的具体侵害事实或者危险状态。 ☆结果是所有的犯罪的共通的构成要件要素。 ※ 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 它是指行为人在刑法意义上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

文档评论(0)

tangtianxu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