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土流失区小水平沟播草治理模式及其效益.docVIP

浅析水土流失区小水平沟播草治理模式及其效益.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水土流失区小水平沟播草治理模式及其效益

浅析水土流失区小水平沟播草治理模式及其效益 摘要  长汀县2000年来结合省为民办实事项目采取了一系列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其中小水平沟治理模式经几年治理观察,经治理后的流失区在林地生物群落特征、小气候特征、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上,有了明显的变化。有力地推进了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关键词  水土流失区  小水平沟播草  治理模式 2000年省委、省政府把以“长汀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开展了新一轮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几年来,水土流失区采用小水平沟播草治理的模式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总结出了适合当地实际的小水平沟播草治理模式,探索出了治理水土流失的新路子,加快了治理步伐,有力的推进了治理进程。 1 治理区概况 长汀县属低纬度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温和,雨量充沛,海拔高度在250-400m之间,岩性暗灰色、黑灰色的条带状片麻岩、眼球状片麻岩及变粒岩、黑云母花岗岩在长期湿热气候条件下发育着浓厚的红色风化壳,坡面强烈流失。多年平均气温在18.5-19.36℃之间,最高极端气温39.1℃,最低极端气温-7.3℃,无霜期261天,平均日照时数1944.8小时,10℃积温4100-4650℃,年降雨量1550-1650mm,降雨量集中,降雨强度大,3-8月的降雨占全年的76.2%。因人为活动影响,原生植被多数遭破坏,在实施水土保持治理前,不少地方寸草不生,区域内地表仅剩马尾松老头树,马尾松年均生长量极低,盖度0.15%-0.35%,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模数在4500-6500t.a之间,土壤为花岗岩发育的侵蚀区,土壤地表流失殆尽,地力贫瘠,ph值5.5,土壤容重1.60g/cm,有机质含量1.50g/kg。 2 小水平沟播草治理的理论依据 应用生物多样性原理、限制性因子原理、演替理论及水土保持学的坡面与径流的原理,因治理区内属强度以上流失地,土壤肥力低下是制约植被生长的限制因子,如何快速地覆盖地表,抑制因地表水土的继续流失而导致土壤肥力的进一步下降,成为最关銉的环节。选择草被先行也符合植被的演替理论,它比灌木、乔木更容易做到快速覆盖,当然为了达到地表快速覆盖的目的,追施肥料和适当的工程措施也是必要的。 小水平沟播草的治理模式 3.1治理区的选择   山脊、山腰、山顶强度以上水土流失坡地,现有马尾松幼树每公顷1500株以上,植被覆盖在0.15-0.35之间的马尾松劣质林地。 3.2设计原则 本设计种草旨在加快植被恢复,治理流失地立地条件土质差,主要分布在山脊、山坡中上部。所以必须做到适地适草,所选择的水土保持草种要求抗逆性强,保土性好,生长快且多年生。 3.3草种选择 根据多年试验选择宽叶雀稗。 3.4技术设计 3.4.1整地挖穴 在规划地按300cm×200cm株行距沿等高线布设小水平沟,品字型排列,沟面宽×深×底宽为50×30×30(沟深为沟下沿原坡面至沟底深度),沟内挖方土堆放在沟下沿踩实作埂,平均每亩沟长160m。 3.4.2下基肥回填土 在沟底挖松土10cm;每亩均匀撒施有机复混肥60 kg(每沟1.5kg );在沟上沿挖土覆盖10cm 后将土和肥料充分拌匀(应保证松土层在20cm 以上)。 3.4.3定植   每亩种乔木、灌木280株(灌木240株,乔木40株)。苗木随起随运打泥浆并配钙镁磷,当年种植成活率应达85%以上。 3.4.4播草种   在沟埂上用耘田耙开浅沟5cm 以上;亩用宽叶雀稗种籽0.45kg 拌有机复混肥20kg ,山皮土80kg ,撒播在浅沟内,播后用锄或锹稍加镇压,播草当年应出苗整齐。 3.4.5幼草抚育管理 种草地实行全面封禁,乔灌林追肥在沟内两株中间开挖施肥小穴(裸根苗或容器苗定植15天后),每穴施BB肥0.1kg (2大两),亩用BB肥14kg,施肥后盖土。沟埂草追肥胡枝子裸根苗或容器苗定植15天后,待草籽出苗5cm以上高度时,亩用尿素5kg 在阴天或小雨前均匀撒施。 4 生态效益监测 据省、县水保监测站调查统计,2006年至2008年止,长汀县实施小水平沟播草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05hm2,保存率为95%。治理区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5—35%提高到65%以上,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4500—6500t/km2·a下降到治理后的2500--3500t/km2·a小气候、生物群落、土壤理化性状等特征都向良性发展,取得了明显的变化,效果显著。 4.1 小气候地温特征的变化 表1 治理地与对照地的20cm与 0cm地温观测数据 地点 措施 2006年7月21日 观测时刻 9 时 15 时 20cm 0cm 20cm 0cm 迳口 2004年播草 27.0 37.0 27.0 39.0 迳口 对照 30.5 41.0 31.5 51.5 从表1可以看

文档评论(0)

cuot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