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file2013103020131030080436873.ppt.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uploadfile2013103020131030080436873.ppt.ppt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主讲:任军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兴起了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这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革命运动,它高举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旗帜,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也给文学注入现代理性精神。 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五四文学革命;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五四文学革命开始的标志 三、五四文学革命大事记 三、五四文学革命大事记 3、刘半农与钱玄同的“双簧信”,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 五四文学革命之初反响不大。为打破这种寂寞,《新青年》人为地制造了一次“文学革命的反响”:钱玄同化名旧派文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一文,罗织新文化运动种种罪状,攻击主张新文化的人是不要祖宗。刘半农撰写了万余言的《复王敬轩书》,针对王敬轩所提出的所有观点一一加以驳斥,把实无其人的王敬轩批驳得体无完肤。 “双簧信”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注意,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 三、五四文学革命大事记 4、其后的一系列主张和创作实践使文学革命有了长足的进展。如胡适、周作人、李大钊等的新文学理论探索,鲁迅的现代白话文小说创作,胡适的白话诗尝试等。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应该重新发现“人”,助成人性的健全发展。周作人从思想内容(人道主义观念)谈论文学变革。 四、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1、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2、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批判封建文学文以载道的观念,提倡国民文学,社会文学,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确立文学中“人”的尊严。 3、注重吸收外国文学的营养。 4、创作方法提倡以现实主义(写实主义)为主。 五、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 1、白话文得到全面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生态环境,新文学社团蜂起云涌,流派纷呈。 3、现代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成果(主要指胡适、周作人等人的文学理论)。 4、产生了一批创作成果:鲁迅、郁达夫、许地山等人的小说创作,胡适、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等人的诗歌创作,周作人、朱自清等人的散文创作…… 六、文学论争 1.与复古派林纾的论争:文白之争、新旧文学之争 1919年初,新文学阵营展开了对林纾为代表的复古派的批判。林纾反对废止文言,写了《论古文之不宜废》、《致蔡鹤卿太史书》、《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等文以及《荆生》、《妖梦》等小说,攻击新文化运动“覆孔孟,铲伦常”,说白话文 “鄙俚浅陋”不能用来写文章。新文学阵营对此进行了反击,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蔡元培发表《答林君琴南书》。论争以林纾的失败告终。 文学论争 2.与学衡派的论争: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对立 1922年1月,东南大学教授吴宓、梅光迪、 胡先骕等在南京创办《学衡》杂志。学衡 派学贯中西,深受新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主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批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认为只有继承传统才能建设新文学,思想倾向稳健保守。他们的观点受到新文学阵营的反击,以鲁迅的驳斥最为尖锐。他发表了《估〈学衡〉》,对学衡派进行了嘲讽和批判。论争体现了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对立。 文学论争 3.与甲寅派的论争 1925年,时任北洋政府司法、教育总长的章士钊恢复《甲寅》杂志,以此为阵地攻击白话文和新文学,连续发表《评新文学运动》、《评新文化运动》等文章,对新文学和白话文进行攻击,为文言辩护,提倡“读经救国”,“废除白话”,主张文言,宣扬复古。鲁迅、茅盾、成仿吾等人撰文对之进行了批判,在进步思想界和新文学界的反击下,甲寅派很快偃旗息鼓。 七、五四文学革命的意义和需要澄清的观点 1、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教材P37—38) 2、五四文学革命是否全盘性的反传统? 代表性观点: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中,又重新出现五四时代盛极一时的“文化革命”的口号,而且发展成非常激烈的1966—1976年间的“文化大革命”,这决非偶然。这两次文化革命的特点,都是要对传统观念和传统价值采取嫉恶如仇、全盘否定的立场。 ——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穆善培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