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2NPV第2讲
中肠型脓病 病蚕的三个发病时期:病变由“通头”而“通身”(开始中肠前部无桑叶片,胸部透明,而后整个中肠很少叶片,全身透明),由“通身”而“白口”(皮肤灰白无光泽,体躯稍萎缩)。 从感染到发病约 6~10日。 第三造占蚕发病总数的46-64%蚕病为CPV病。 2005年6月宜州北山乡大楼村大面积发生中肠型脓病(图片来自廖先谋) 2009年9月广西环江中肠型脓病蚕(图片来自河池环江廖征宏) HIV CPV 家蚕CPV病防治 蚕大食前以消毒防病和饱食为主,大眠后以“饱食防热焗”为主,“白口仔”病即可控制。 ①严格做好养蚕前、饲育中和结束后的消毒工作,及时消除病蚕、弱蚕和迟蚕,防止混育感染。 ②选桑育壮小蚕,让蚕儿食饱、食好,防止饥饿。干燥天气桑叶要添水喂蚕,增强蚕儿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③严防高温焗热,力求蚕房阴凉通爽,做到疏放,低放,少放,分散精养。 ④饱食就眠,起蚕及时放桑。 ? 第三节 浓核病 三)浓核病 急性软化病、“白口仔”、“黄狗”、“假熟蚕”、通身、通头。 2005年6月宜州太平乡山湾村寺背屯大规模发生的铁蚕 浓核病蚕 ? 第四节 病毒性软化病 四)家蚕病毒性软化病病毒 Ayuzawa(1972)首次分离了家蚕传染性软化病病毒(Bombyx mori infectious flacherie virus,BmIFV)。 Kawase等(1982)根据病毒的生化性状等认为该病毒为小RNA病毒。 Watanabe等(1986)确认家蚕传染性软化病具有强烈的蚕座内传染性,是规模化养蚕的主要病害。 家蚕不存在对 BmIFV 的完全抵抗性(1986)。 Savanurmath等(1995)在印度个别养蚕区域的养蚕大户中,发现在血清学关系上不同于 BmDNV 的球状病毒。 Isawa等(1998)根据病毒核酸的全序列及分子结构确认为小RNA病毒科病毒(picornavirus)。 日本 1970年因蚕病危害的蚕茧损失 蚕病损失3712吨茧 Total estimated damage 3,712 ton 病毒性软化病病毒IFV IFV 真菌病 NPV 我国在1958年~1959年我国大面积发生传染性软化病,病原被认为是一种非包含体病毒,在日本发现BmIFV后我国也将该病原称之为BmIFV ,但该病原在80年代被确认为BmDNV。 国内至今分离到BmIFV的不多。但近年来大规模发生软化病后使用抗生素而无效的事例时有发生。 家蚕病毒性软化病病毒 家蚕病毒性软化病病毒 浙江新报道家蚕病毒性软化病IFV病原 病毒病防治措施 传染来源→传染途径→蚕体质→环境 严格消毒,消灭病原,切断传染途径 严格分批、提青,防止蚕座感染 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体质 选用抗病力强的蚕品种 其它措施。 ? 谢谢! 蚕病防控专题 刘吉平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华南农业大学蚕桑系 亚太地区蚕桑培训中心 主 要 参 考 书 目 蚕 病 学 绪 言 第一章 概 论 第二章 病毒病 第三章 细菌病 第四章 真菌病 第五章 原生动物病 第六章 节肢动物病 第七章 中毒症 第八章 消 毒 第九章 综合防治 蚕 病 学 绪 言 第一章 概 论 第二章 病毒病 第三章 细菌病 第四章 真菌病 第五章 原生动物病 第六章 节肢动物病 第七章 中毒症 第八章 消 毒 第九章 综合防治 绪 言 一、我国蚕病学的发展过程 解放初期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及以后 二、蚕病研究的近况 三、蚕病科学的发展方向 四、 蚕病防治现状 蚕病防治现状和问题 环境污染对养蚕生产的威胁日趋严重? 家蚕微粒子病依然是蚕种制造的威胁! 僵病、血液型脓病流行较为广泛。 蚕病防治需要新思维和新技术。 第一讲 概 论 第一节 蚕病的种类 第二节 蚕病的发生 第三节 蚕体的防御功能 第四节 蚕病的流行 致病因素的相互关系 蚕的发病因素 生物因素 化学因素 物理因素 环境因素 饲料因素 体质因素 加害动物 病 原 农药毒物 机械损伤 物理刺激 (温光气) 不良环境 叶质差 品种差异 蚕种带毒 污染蚕室 蚕具桑叶 蚕体质下降 抗病力降低 直接致死 抗病力差 体质下降 中毒而死 传 染 病 直接致死 容易感染 容易中毒 个体发病 群体发病 个体发病 易发传染病 (三) 病原体的定位、扩展及排出 病原体 侵入蚕体 特定部位寄生繁殖 体内传播 局部或全身病症 特定途径排出 病原体长期以来形成了稳定的寄生环境,只在特定的组织或器官中寄生。 定位后寄生繁殖,在体内传播,引起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