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变育种总结.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目录 一 诱变育种的概念及特点 二 物理诱变 三 化学诱变 四 提高诱变育种效率的方法 一、 诱变育种的概念及特点 概念: 诱变育种:是利用理化因素诱发变异,再通过选择 而培育新品种的育种方法。包括辐射育种和化学诱变育种。 物理诱变:利用辐射,诱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化学诱变:应用化学物质诱发基因和染色体变异 特点 (一)优点: 1.提高突变率,变异范围广。 突变率可达3%,比自然突变高100-1000倍。突变类型多,还可能产生新基因。 2.对单一性状改良有效。如早熟性、株高。 3.多为点突变和隐性突变,易稳定,育种年限短。 热中子,极早熟大豆哈75-222,比原品种早32天 (二)局限 1.有利变异少 2.难以综合改良 3.诱变的方面和性质尚不能控制 二、物理诱变 诱变育种中应用较多的是辐射诱变,即用α射线、β射线、γ射线、Χ射线,中子和其他粒子、紫外辐射以及微波辐射等物理因素诱发变异。 (一) 辐射诱变的优点 (1)变异频率高,变异范围广,变异类型多 (2)可打破性状连锁遗传,实现基因重组辐射可引起染色体的断裂,实现双亲优良性状的重组 (3)克服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 (二)方法: (1)紫外线:波长200-390nm,低能电磁辐射。激发原子外层电子电磁辐射,非电磁辐射。穿透力弱,只适用于单细胞组织或微生物。 (2)X射线:波长1nm以下,核外电磁辐射,原子中激发态跃迁到低能产生射线。射线特性取决于工作电压和靶材料(钨、钼) 软X射线:0.1-1nm,穿透力弱(mm) 硬X射线:0.001-0.1nm,穿透力(cm),早期常用于 诱变育种 高能X射线:10-8-10-3nm,穿透力强 (3)r射线:波长小于10-3nm ,核内电离辐射,能量高 穿透力强(cm)。 最常用的物理诱变剂,60%诱变育成品种是利用r射线。 防护:水泥墙体、铅板、金属离子溶液、水体等。 处理方式: 1 外照射:指被照射的种子或植株所受的辐射来自外部某 一辐射源。 2 慢照射:低剂量长时间(几天至整个生育期)的照射 3 急照射:高剂量短时间内完成 处理对象:植株,种子,组织,器官,愈伤组织,花粉 (4)β射线:带电粒子,质量小速度快,可以穿透几毫米的组织。育种上常用的β射线由放射性同位素32P、35S产生。 32P、35S必须进入植物组织和细胞后作为内照射才能产生诱变作用。 (5)中子: 不带电粒子,穿透力强,可直接进入细胞核内,适于处理种子、植株的外照射。 (6)其它物理诱变因素 激光、电子束、等 (7)航天育种: 航天育种是指利用太空微重力、高能粒子、高真空、缺氧和交变磁场等综合物理诱变因子进行诱变和选择育种研究 我国于1987年开始进行航天搭载育种,由此育成了大田作物、蔬菜和花卉作物共50多个物种的300多个优良新品种 航天育种特点: 1 诱变效率高,变异幅度大,育种周期短 2 大幅提高作物产量,改良作物品种 3 抗性提高 (三)适宜剂量和剂量率 适宜剂量:能够最有效诱发育种者所希望获得的变异类型的照射量。 活:后代要有一定的成活植株 变:在一定的成活植株中,有较大的变异效应 优:产生的变异有较多的有利突变 确定方法:以发芽率或幼苗生长势为指标,找出发芽率为对照一半的剂量,即“半致死剂量”,以此为中心确定实验剂量。 剂量率:单位时间内被照射植物所受的剂量 R/h、R/min或R/S 辐射诱变效果与剂量大小有关,也与“剂量率”有关。一般情况下,剂量率过高,会显著影响幼苗成活率和生长速度。通常干种子剂量率为60-100R/min,花粉10R/min左右。 (四) 影响辐射效果的因素 植物对诱变剂敏感性 1 不同的作物和同一作物不同品种的敏感性不一样 2 多倍体比二倍体钝感 3 作物的不同器官、组织及发育时间和生理状况,敏感性不一样 (一)选择诱变剂时的标准 (1) 诱变剂的有效性,诱变剂的每个处理单位的突变频率 (2)效率,突变频率与不需要的效应, 例如 染色体畸变、不育性和致死现象的比例 (3)专一性,专性突变的诱发或被一专化诱 变剂引起的染色体断裂 (二)常用化学诱变剂 常用的化学诱变剂有烷化剂、碱基类似物、抗生素、叠氮化物、亚硝酸、羟胺和吖啶等。 按其诱变机制则可分为 : 1 直接诱变 DNA 结构的变异 如各种烷化剂( 甲基磺酸乙酯( EMS)、乙基磺酸乙酯( EES) 、硫酸二乙酯( DES) 、硫酸二酯( DM S) ) 、亚硝酸等, 这类诱变剂是化学诱变剂中应用最广的一类化合物。 2 核酸碱基类似物 它们是利用化学结构上与核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554443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