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时技术简史.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计时技术简史

计时技术简史 摘要:人类文明的时间观念和计时方法,主要起源于对太阳的观察。文艺复兴前大致使用日钟和漏壶两类计时器;前者包括土圭、表和日晷,后者包括水钟、沙漏等。文艺复兴时代之后,机械钟表机械钟表逐渐发展和普及,为人类提供了更加稳定的时间刻度;进入20世纪之后,人类物理学的高速发展为人类追求更精确的计时工具提供了理论基础,二战结束后原子钟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在计时技术上达到了一个巅峰。 关键字:时间,计时技术,太阳,原子钟 当人类的祖先某一次仰望星空,意识到斗转星移之时,他们便被赋予了不同于其他一切物种的灵性—人类意识到了时间,不同于动物简单的随着季节变化而迁徙的本能,人类发现了这冥冥之中不可抗拒的主宰,人类的智慧始于对自我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正如人类意识到空间而努力地去丈量自己的目之所及一样,当从人类意识到时间的那一刻起就在不断地解释和测量这看不见的洪流,因此人类的计时技术与人类的文明史一样漫长,对时间的把握精度甚至可以标识一个文明的高度。 一 太阳的位置 计时方法大率源于天文。古人很早就发现:各种天体,其运行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各种天体在天盖中位置的变化,实际上就意味着时间的变化。其中,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太阳,似较其它天体更便于观察。在先民看来,是太阳的运行导致了昼夜的周而复始,一昼与一夜便组成一天,每一天的时间长度不变,日中与日出、日没等则是明显的时间点。中国古人对太阳视运动的观测历史十分悠久。在商代卜辞中,已有“日中”、“昃”等时称,并有关于分至(春分、秋分与夏至、冬至)的完整记录。这应当都是通过对太阳及其投影的观测来实现的。这应当都是通过对太阳及其投影的观测来实现的。殷墟甲骨文有一个纪时的字“”(),用为日中时分,其本意象手持木测度日影。[1]这或可视作当时人们已具备与此相应的天文知识,并拥有了原始的计时器的一个例证。 圭是一种古老的天文仪器。它是一种日钟,用来测量日影的长短。《周礼·考工记》:“土圭尺有五寸,以致日,以土地。”贾公彦疏:“土犹度也。”[2]其使用方法是:在地面垂直立一根杆子“表”,杆子在日光照射下将杆影投到地面,土圭则用来测量地面上杆影的长度。在一天中,杆影最短时是日中;在一年中,杆影最短日是夏至,最长日是冬至。土圭后与“表”结合在一起,演变成圭表。圭表被认为是日晷的前身,但它的具体诞生年代无从考证,最早的记录出现在约三千年前的西周。元朝郭守敬对圭表进行了改良,解决了表影边缘不清晰的问题,使测量精度大大提高。圭表的使用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一些精密的日晷被称作日光天文钟,有的离世界时相差仅仅一分钟。用影子测算时间直观而方便,但它依赖于太阳的运动,在阴雨天无法发挥作用浮箭漏二级补偿式浮箭漏的出现更迟,结构也略复杂。它的漏壶有上下两级,当下级漏壶向箭壶供水时,上级漏壶则为下级漏壶补水,从而提高了漏壶水位的稳定度和计时的准确度。较高级的浮箭漏可以有数个补偿壶(包括漫流壶),多级供水,进一步保证流量的稳定。 希腊人和罗马人为注入式水钟加上了传动和擒纵装置,提高了它的精度改进后的精确水钟逐渐传入欧洲。李约瑟认为水钟可能在周朝由美索不达米亚传入中国,也有人认为中国人独立发明并改进了水钟,并传到了日本和韩国。 三 钟表的诞生与普及 为了摆脱环境的影响,人们开始寻求更加稳定的计时工具,所以对普适性物理规律的利用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利用重力的水钟可以说是机械钟表最早的尝试,而现代钟表的历史应该从擒纵器开始。它能稳定地释放机械能,像脉搏一样实现计时。它最早由古希腊拜占庭的斐罗(Philo of Byzantium)发明,用水力驱动,但最初却被应用于机械式盥洗台上的注水装置。 1502年,德国锁匠和钟表制作者Peter Henlein用铁和螺旋弹簧制作了第一个怀表。手表从此逐渐流行起来。今天,手表早已有了多种多样的功能,既能在深水或太空中工作,也能成为财富、身份和时尚品位的象征。 四 原子钟—计时技术的巅峰? 直到上世纪20年代,最精确的时钟还是依赖于钟摆的有规则摆动。取代它们的更为精确的时钟是基于石英晶体有规则振动而制造的,这种时钟的误差每天不大于千分之一秒。即使如此精确,但它仍不能满足科学家们研究爱因斯坦引力论的需要。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在引力场内,空间和时间都会弯曲。因此,在珠穆朗玛峰顶部的一个时钟,比海平面处完全相同的一个时钟平均每天快三千万分之一秒。所以精确测定时间的唯一办法只能是通过原子本身的微小振动来控制计时钟。原子钟的出现终结了石英钟的辉煌。 世界上第一座原子钟建于1949年,位于美国的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第一座准确的原子钟于1955年建造,位于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1967年,第十三届国际度量衡会议采用铯-133原子钟所发出特定波长的频率,作为秒的基准依据。当此原

文档评论(0)

糖糖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