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城建史 相对衰落的城市
第五节 相对衰落的城市 前言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与国内资本主义因素的逐步发展,带来了新生产技术与现代交通技术运输事业,促使了一些过去在封建社会中由于地处交通要道或以手工业生产发展而繁荣的城市,遭到了明显的排挤。在近百年中,它们与其他新兴城市相比较,成为相对衰落的城市,如大运河沿线的淮阴、淮安以及上海附近的嘉定等都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这些城市地位重要,发展较早,而且都为历代城市发展的重镇,然而在鸦片战争近百年间,这些城市走向衰落。现已淮阴、嘉定等城市为例说明这类城市的一般特点。 补充阅读:淮阴的历史沿革 淮阴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地方,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先秦时期,淮阴是徐文化的中心地域,地处淮河(古淮河自南而来,今杨庄以东废黄河是其入海通道)南岸,旧以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因此名为淮阴。 春秋末,属吴。吴被灭后属越。周贞定王二十四年( 公元前445年),楚国屡侵泗水流域,淮阴归属时越时楚,后来终属楚。 西汉初,分出淮阴县西南地域置富陵县(今洪泽湖内和洪泽、盱眙的部分地区)。高祖六年 (前201年),封韩信为淮阴侯,淮阴为其封邑。十一年,韩信被杀,淮阴侯国取消,仍称淮阴县。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置临淮郡,淮阴、富陵为其属县。 汉初并临淮郡入东海郡,淮阴县属之,且撤富陵县,其地入淮阴县,永平十五年(公元7 2年)分临淮郡故地立下邳国。建安十一年(206年),下邳国名废除,仍为临淮郡,淮阴属之。 武帝初,仍属临淮郡。太康三年(282年),移广陵郡治于淮阴,至晋元帝渡江,广陵郡 移去,其间共三十四年。 东晋以征北、镇北将军,青兖二州刺史或徐州刺史镇淮阴,淮阴遂为重镇。永和八年(352 年),荀羡以北中郎将徐州刺史镇守淮阴。他认为淮阴旧镇“地形都要,水陆交通,易以观 衅,沃野有开殖之利,方舟运漕”,却“无地屯兵”,因而在秦汉故城(即甘罗城)之南一里 许,营造新的城池(后来的淮阴故城,今码头镇附近),自此淮阴为南朝国防要地。 南朝刘宋泰始三年(467年)淮河之北被北朝占领,刘宋于淮阴侨置兖州镇,七年(471年), 改称北兖州。萧齐建元四年(482年),兖州镇移去。永明七年(489年)复立东平郡于淮阴,领寿张、淮安二县。 梁改为淮州,郡治淮阴故城,县改称怀恩。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以萧弄璋为北兖州刺 史,州民发兵拒之,于是淮阴复称北兖州。侯景派直阁将军羊海帮助萧弄璋,羊海带着队伍投降东魏。东魏踞淮阴,仍称淮州郡怀恩县。 陈太建五年(573年),吴明彻伐齐,十一月,淮阴城降陈。九年(577年初),没于后周, 恢复县名为寿张。再立东平郡,和萧齐时一样。 隋初,复为淮阴郡,不久废淮阴郡为淮阴县。唐武德初年,恢复淮阴县建置。武德七年(624年),淮阴第二次并入山阳县;乾封二年(66 7年),淮阴又从山阳划出恢复县建置。五代至北宋时,仍称淮阴县。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划出淮阴县西境置吴城县,三年后又复归淮阴县。绍兴五年(113 5年),废县为镇;后一年复为县。金皇统元年(1141年),宋奉表割地与金和,约以淮水中流为界,于是淮阴县淮河以北的地方(吴城镇、金城镇)都割给了金人。金以吴城镇(沿淮北岸一线)隶临淮,金城镇(淮河北岸北部地区)隶涟水。南宋也在嘉定七 年(1214年),将淮阴县治所迁徙到八里庄(《光绪丙子清 河县志》疑为韩信城)。其后十七年,金正大八年(1231年),南宋淮阴降金,改为镇淮府,次年,即为南宋江淮安抚制置使赵善湘收复(淮阴自秦设县至南宋,县治均在淮河南岸—— 今码头镇境内或附近)。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首次设置清河县,属清河军。1274年,淮东制置使李庭芝迁县城 于大清口(也称泗口,约今袁集乡桂塘村),同时(或前后),划出原淮阴县东境及其他地域,置新城县。 元初,清河、淮阴、新城三县并置,撤销清河军,以县属淮安路录事司。 明初,清河县城仍在小清口西北(今码头旧县),嘉靖年间,大清口淤塞,黄河全经小清口 入淮,县城水患深重。直到崇桢元年(1628年),因水患和战乱并起,复迁治甘罗城。 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河县治仍迁小清口西北(今码头旧县),隶属淮安府。康熙中, 县城屡圮于水。 明永乐六年(1408年),平江伯陈王宣利用旧河,开渠造闸, 改其名为清江浦,其后便成地名,河则称里运河,成为南北孔道,漕运咽喉,在明、清两 代设官驻守。自清河(淮阴)县治搬此后,市镇日益繁荣,除在城内有几条东西、南北街道外,在东 门外有花街,河北有十里长街,均为商业经营地。清江浦在清同治前就先筑有土圩城墙,后 于同治三年(1864年)漕运总督吴棠始建砖城。东西稍长,南北略狭,其周长1273丈6尺5寸(4 203米),高1丈8尺(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