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麦主要虫害防治技术(三)_麦叶蜂分析
; 为害小麦的害虫(包括螨类)达200多种,其中分布广泛,为害严重的有:麦蚜、地下害虫(蝼蛄、蛴螬、金针虫等)、麦螨、粘虫、吸浆虫等。局部地区为害较为严重的还有麦水蝇、麦叶蜂、麦杆蝇、棉铃虫等。
不仅害虫取食对小麦造成直接损失,而且有些害虫如麦蚜、叶蝉、飞虱等还能传播病害,造成更大损失。在一般情况下,小麦因害虫的为害造成损失约10%左右,当一些害虫大发生时,减产达30%~50%,甚至颗粒无收。因此有效地控制各种小麦虫害,对保证小麦高产稳产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麦蚜;1.发生与为害情况
小麦叶蜂又称小黏虫,属膜翅目叶蜂科。分布广泛.主要发生在淮河以北麦区,在川渝两地部分麦区时有发生,属间歇性猖獗害虫。为害麦类作物及看麦娘等杂草,以幼虫为害麦叶,从叶边缘向内咬食成缺刻,重者可将麦叶全部吃光。;2.形态识别
(1)成虫 体长8~9.8mm,黑色微带蓝色光择,后胸两侧各有一白斑。翅透明膜质,带有极细的淡黄色斑。胸腹部光滑,散有细刻点。小盾片黑色近三角形,有细稀刻点。
(2)卵 肾形,略扁平,淡黄色,表面光滑。
(3)幼虫 共5龄,末龄幼虫体长18~19mm,圆筒状,胸部稍粗,腹末稍细,各节具横皱纹。头黄褐色,胸腹部灰绿色,背面暗蓝色,末节背面具暗色斑1对,腹足基部有1暗色斑纹。
(4)蛹 长9.8mm,雄蛹略小,淡黄到棕黑色。头胸部粗大,腹部细小,末端分叉。;三、小麦叶蜂防治技术;三、小麦叶蜂防治技术;3.发生规律
小麦叶蜂在我国1年发生l代,以蛹的形态在土壤20~25cm深处越冬,春季气温回升后开始羽化,成虫用锯状产卵器将卵产在叶片主脉旁边的组织中。l~2龄幼虫终日栖居在麦株上并为害叶片,3龄后,白天潜伏在麦根附件土块下或麦丛中,黄昏转小麦上部危害。幼虫有假死性,受惊动时常身体卷曲成圆圈状坠落。一般于4月中下旬进入危害盛期,5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入土作茧休眠,9至10月化蛹越冬。
麦叶蜂为麦田的偶发性害虫,常年虽有发生,但仅在局部地区发生危害,一般在冬季气温偏高、土壤湿润,春季气温偏低、土壤湿度大时,适宜??生和危害。;4.防治技术
(1)合理耕作,种麦前深耕,有条件地区实行水旱轮作,可减轻危害。小麦播种前深耕细耙,破坏其化蛹越冬场所,或将休眠蛹翻至土表机械杀死或冻死。
(2)利用幼虫有假死性,早晨或傍晚振动麦株,使幼虫掉落,集中收集并杀死。
(3)药剂防治 一般应掌握在幼虫3龄前进行。可用2.5%溴氰菊酯乳油l0~15mL/亩兑水50 kg,50%辛硫磷乳油l5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4000倍液,每亩喷药液50~60kg。也可用48%毒死蜱40g/亩或4.5%高效氯氟氰菊酯 20~30g/亩。傍晚或上午10时前施药。;四、小麦其它害虫防治技术;蛹;小麦吸浆虫;四、小麦其它害虫防治技术;四、小麦其它害虫防治技术;四、小麦其它害虫防治技术;四、小麦其它害虫防治技术;四、小麦其它害虫防治技术;四、小麦其它害虫防治技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