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20螺旋体总结.ppt

  1.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孢子 孢子是真菌的生殖结构,是由生殖菌丝产生的。大多数真菌是通过各种有性或无性的孢子繁殖的。无性孢子又分:分生孢、子、叶状孢子和孢子囊孢子。孢子也是真菌鉴定和分类的主要依据  三 抵抗力  真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孢子不同于细菌芽胞,一般60℃经1h即被杀灭。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及多种化学药物的耐受性较强。对1%-3%石碳酸、2.5%碘酊、0.1%升汞及10%甲醛液则比较敏感。用甲醛液熏蒸被真菌污染的物品,可达到消毒的目的。对常用的抗细菌的抗生素不敏感,而对抗真菌药敏感 第二节 致病性与免疫性 ? 一、致 病 性 (一) 真菌性感染 自然界存在的真菌种类很多,目前发现对人有致病性的真菌和条件致病性真菌已超过百种。其中,同一种疾病可以由不同种类真菌引起;一种真菌也可以引起不同类型的疾病。由真菌引起感染并表现临床症状者称为真菌病。引起真菌病的真菌,有的属于病原性真菌;有的属于条件致病性真菌 1 致病性真菌感染 主要是外源性真菌感染。浅部真菌如皮肤癣菌有嗜角质性,并能分泌角蛋白酶水解角蛋白。在局部大量繁殖后,通过机械刺激和代谢产物的作用,引起局部的炎症和病变 深部真菌感染后不被杀死,能在吞噬细胞中生长、繁殖,引起慢性肉芽肿或组织溃疡坏死 2 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 主要由一些内源性真菌感染,如假丝酵母菌、曲霉、毛霉。这些真菌致病性不强,多系各种诱因使机体防御机能显著低下时才能发生。例如,肿瘤、糖尿病、免疫缺陷、长期大量使用光谱抗生素、皮质激素放疗或应用导管、手术等过程中易继发感染。例如导管、插管入口为真菌入侵提供门户,真菌粘附其上,并不断增殖,从而侵入血液,并播散至全身 (二) 真菌性超敏反应 1 .按性质可分为: ? *感染性超敏反应 在病原性真菌感染的基础上发生的超敏反应,属Ⅳ型超敏反应 *接触性超敏反应 即吸入或食入真菌孢子或菌丝而引起的超敏反应,分别属于Ⅰ-Ⅳ型超敏反应 * * 二、回归热螺旋体 回归热螺旋体是以节肢动物为媒介引起人类回归热的病原体。在疏螺旋体中能引起该病的螺旋体有两种:一种是以体虱为传播媒介引起流行性回归热的回归热疏螺旋体 ,另一种是以软蜱为传播媒介引起地方性回归热的赫姆斯疏螺旋体 血液涂片 ×200 第三节 钩端螺旋体属 ? 钩端螺旋体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钩端螺旋体种类很多 ,可分为两个种:  问号钩端螺旋体 能引起人类和动物钩端螺        旋体病该病呈世界性分布  双曲钩端螺旋体(非致病性 (即腐生性)  一、生物学性状 (一) 形态与染色 螺旋盘绕细密、规则、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形似细小闪亮的珍珠串,运动活泼。常使菌体呈C、S或8字形。G-,但着色较难。常用Fontana镀银染色法,钩端螺旋体呈棕褐色  (二). 培养和生化反应 钩端螺旋体是较易人工培养的致病性螺旋体。需氧,营养要求不高。常用Korthof培养基 (含10%兔血清、蛋白胨、磷酸缓冲液、pH7.4)培养经25~30℃培养1-2w后,在液体培养基中呈半透明云雾状生长,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扁平、透明、圆形菌落。用复方明胶液体培养基培养5-7d可达生长高峰 第二期 全身皮肤粘膜出现梅毒疹、淋巴结肿大,亦可侵犯骨、眼及中枢神经系统。在梅毒疹和淋巴结中含有大量梅毒螺旋体。由于抗体产生,即使不治疗症状亦可在3w~3个月后消退。从硬性下疳至梅毒疹消失后一年之内称为早期梅毒,传染性强,但损伤性较小。 (三).抵抗力 对热和酸抵抗力弱,60℃1min即死亡,4℃冰箱中可存活1-2w。 但在中性的湿土或水中能存活数月,这在钩端螺旋体的传播上有重要意义 (四).分类 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目前可按抗原构造和按DNA同源性两种方法进行分类 1.按抗原构造分类 根据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属特异抗原、群特异抗原、型特异抗原性不同分类 目前全世界已发现问号钩端螺旋体有25个血清群、273个血清型。我国常见的问号钩端螺旋体菌株有19个血清群、74个血清型 2.按DNA同源性分类 通过DNA杂交技术将主要的致病性分为6组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传染方式 其中以鼠类和猪为主要传染源和储存宿主。动物感染后多不发病,但钩端螺旋体在肾脏长期繁殖,并随尿不断排出,污染环境。人类接触这些被污

文档评论(0)

a33666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