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概述.ppt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曙光医院医教科 概述:近年来,我国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的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疾病主要传播途径为蜱虫叮咬。为确定此类患者的致病原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湖北和河南两省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研究。经对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的病毒进行鉴定和病毒基因组基因序列分析以及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中和试验等检测,确定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为一种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新病毒感染。 一、病原学; 新发现的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裂谷热病毒。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80---100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的RNA病毒。病毒基因组序列与白领属病毒属其他病毒成员相同。 布尼亚病毒病毒科抵抗力弱,不耐酸易被热和乙醚、去氧胆酸钠和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迅速灭活。 二、流行病学: 1、 地理分布:目前已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苏和辽宁等省发现该病病例。病例分布在以上省份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度散发。 2、发病季节:本病多发于春夏季,发病时间不同地区略有差异。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在这些省份的丘陵、山地、林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劳动者以及赴该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4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尚不能确定。部分病例有明确的蜱叮咬史。尚未发现人传人的证据。急性期病人血液可能有传染性。 三、临床表现。 1、潜伏期:不十分明确,可能为7至14天。 2、症状:发热,急性起病。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热程可达10天。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食欲减退。全身症状:肌肉酸痛,头痛。 3、体征:体温升高。上腹部压痛。相对缓脉。颈部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 重症病例,可有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皮肤瘀斑。少数病例可有休克、意识障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多脏器衰竭。 预后: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老年患者、有基础疾病者、出血倾向明显者预后较差。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减少,1-3×109/L.嗜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多正常。血小板降低30-60×109/L。 2 、尿常规:多数病例有蛋白尿。少数病例有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 3、生化检查:LDH、CK、AST、ALT升高,尤以AST、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钠血症,个别病例BUN升高。 4、病原学检查:  (1)、血清可检测出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  (2)、血清可分离出新型布尼亚病毒。 5、血清学检查         (1)、 新型布尼亚病毒IgM抗体阳性; (2)、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性。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标准 1、有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有病区生活或旅游史或发病前两周内有蜱虫叮咬史)     2、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二)、疑似病例: 1、有流行病学史; 2、有发热和颈部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表现; 3、血常规血小板、粒细胞减少。 (三)、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具备下列之一者 1、病例标本检测出新型布尼亚病毒; 2、病例标本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3、病例标本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性; (四)、鉴别诊断:主要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相鉴别,其次与流行性出血热和伤寒病鉴别 六、治疗: 本病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措施主要为对症及支持治疗。 (一)、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 2、流食或半流食。 3、监测尿量和生命体征。 4、不能进食者或病情较重者应当及时补充热量,保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5、低血钠者要及时补充钠盐。 6、对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药物降温。 7、血小板明显降低或有明显出血者(低于3万)应输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严重降低者(白细胞低于1000/mm)应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二)、抗病毒治疗:体外实验证明利巴韦林有抑制新布尼亚病毒作用。 使用方法: 0·9%氯化钠500ml 利巴韦林500mg 2次/日静脉滴注。连用7天。 儿童10mg---15mg/kg日。分二次/日给药。 成人重症病例,利巴韦林首剂1000mg---1500mg/次,以后每8小时500mg,连用7天。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由嗜粒细胞无形体(过去称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侵染人血液中性粒细胞引起的,以发热,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损害为主要表现的蜱传播的传染病。 一、病原学: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经国内国外流行病学专家研究确定是由嗜吞嗜细胞无形体人粒细胞埃立克体感染人血液粒细胞所致。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属于立克次体目无形体科无形体属。 二、流行病学: 1、地理分布:世界各地

文档评论(0)

舞林宝贝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