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 * 浮选及其理论 绪论 浮选课程 提纲 1、浮选的历史 2、浮选研究的新进展 1、浮选的历史 1.1 浮选的基本过程 我国的有色金属矿90%以上是以硫化矿和氧化矿的形式存在,目前,80%左右的矿山都是采用浮选方法加工矿物。 浮选是在固、液/气三相界面分离矿物的科学技术,要使比水重得多的目的矿物颗粒成为泡沫,浮在水面以达到分离,需要使用各种浮选药剂和控制好浮选工艺参数。传统浮选化学工艺控制参数: 药剂(种类、浓度)和矿浆pH值。 1.1 浮选的基本过程 浮选是把某种矿石中一些特定组分在充气矿浆的泡沫上富集,从而与其它一些脉石组分分离的一种选择性过程。 这种过程基于经过处理的矿物表面的疏水性,与气泡有特定亲和力的矿物颗粒吸附到泡沫表面,与亲水性颗粒分离。 在准备过程中,要把共生的有用矿物和无用的脉石矿物通过磨矿达到单体解离。 1.2 浮选的发展 东汉《神农本草经》记载46种矿质药材; 净化加工矿质中药材(雄黄、雌黄、滑石、朱砂等)时,常在淘洗过程配以各种药用植物共同浸煮,除了发挥这些植物本身的药物作用之外,它们所含有的有机酸、醇、酮及各类烃油质,也会发生类似浮选分离中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古代的浮选技术 1.2 浮选的发展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等古典医药著作中有类似现代薄膜或泡沫浮选的描述: 代赭石(即赤铁矿)的加工 “凡使研细,以蜡水重重飞过,水面上有赤色 如薄云者去之”; 雄黄的加工 “雄黄以甘草、紫背天葵、地胆、碧棱花……细削入坩埚中煮三伏时,滤出,捣如粉,水飞澄去黑者,晒干再研用”; 云母的加工 “每一斤用小地胆草、紫背天葵、生甘草、地黄汁各一镒,于瓷埚中安置,下天池水二镒煮七日夜,以水猛投其中搅之。浮如蜗涎者即去之,如此三度淘尽”; 淘洗砂金时,有所谓“鹅毛刮金” 法,在鹅羽毛上蘸以植物油,用来粘捕砂中微细金粒,长期沿用; 我国1673年出版的《天工开物》描述了朱砂的分选过程,朱砂(HgS)经粉碎和重选制取颜料:“取来时,入巨碾槽中,轧碎如微尘,然后入缸,注清水澄浸,过三日夜,跌取其上浮者,倾入别缸,名曰二朱,其下沉结者,晒干即名头朱也” 1.2 浮选的发展 1.2 浮选的发展 《天工开物》一书记载回收废旧器物所含之微细金、银的过程为:“凡金箔黏物,他日敝弃之时,刮削火化,其金仍藏灰内,滴清油数点,伴落聚底,淘洗入炉,毫厘无差” 。 这种选择性油团聚(selective oil agglomeration)技术,古代已被作为高效工艺采用,这可能是浮选工艺最早的应用和论述。 泡沫浮选应用后的近八十年,浮选工艺及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从对硫化矿浮选发展有重要影响和重大意义的角度来考察硫化矿浮选工艺的历史,可以认为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1860-1925年,早期的全油浮选和表层浮选。 1)1860年,使用大量油类与水处理澳大利亚铅锌重选尾矿,1898年全油浮选工业应用。 2)1902年,矿浆加入皂类与少量油类搅拌,使硫化矿与皂类及油聚集成团,即“团粒浮选法”。 3)1907年表层浮选应用于工业。 4)1909年发现松油、醇类作为起泡剂。 1.2 浮选的发展 二、1925年黄药和1926年黑药应用于浮选以后,使浮选工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捕收剂泡沫浮选技术,一直广泛沿用至今天; 三、六十年代以来,除继续以黄药和黑药类药剂为主要捕收剂分选硫化矿以外,陆续出现了硫氨酯、黄原酸酯等非离子型高效捕收剂; 四、正在发展中的电位调控浮选技术。 1.2 浮选的发展 Taggar、Gaudin和Wark因此被认为是近代浮选理论的三大奠基人。 1)Taggart等人提出了“化学反应溶度积理论”,这个理论认为黄药与硫化矿表面发生了化学反应,捕收剂与硫化矿物中金属离子化学反应产物的溶度积愈小,反应愈易进行。 2)Gaudin则提出了“离子吸附假说”,认为黄原酸离子与硫化矿物表面的离子发生了交换吸附。 3)Wark和Cook提出了“分子吸附假说”,认为黄原酸分子或者黄原酸离子在硫化矿物表面发生吸附而导致其表面疏水。 1.2 浮选的发展 “化学反应溶度积理论”、“离子交换吸附假说”和“分子吸附假说”认为硫化矿物与黄药类捕收剂的相互作用机理由一系列意义明确的反应组成,在硫化矿物表面形成疏水性产物。这三大理论被认为是近代硫化矿浮选的经典理论,它们的理论基础是物理化学和表面化学。 1.3 经典的浮选理论 有黄药存在时,硫化矿物的浮选存在黄药酸根离子X-与OH-根离子的竞争吸附,按照浮选溶液化学的观点,形成黄原酸金属盐的反应,其自由焓变化为: LMX为MX的溶度积。 而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