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第三版) 主讲人:张梦 为什么要读书?奥巴马如是说:发现自身兴趣所在;放弃读书就是放弃自己,放弃国家;假如你考了低分,并不代表你比别人笨,而是只表明你需要更多的时间学习。 应知即可,在教学中插入大量的案例帮助理解 考核方式是举行考试,平时分占20%(由回答问题、完成作业、考勤三部分组成),卷面分占80%。 共24节小课,分12周完成。注重讲解重难点知识。 参考书目: 陈慈阳:《环境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汪劲:《中国环境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汪劲:《环境法律的理念与价值追求──环境立法目的论》,法律出版社2000版 汪劲:《环境法律的解释——问题与方法》,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 蔡守秋:《调整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黑川哲志:《环境行政的法理与方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日〕原田尚彦:《环境法》,于敏译,法律出版社1999版 李爱年:《环境法的伦理审视》,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韩德培:《环境保护法教程》,法律出版社 李爱年、李慧玲:《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浙江大学出版社曹刚:《法律的道德批判》,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哈佛大学校训 1.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2.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3.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4.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5.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6.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7.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 8.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 还能做什么呢? 9.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10.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12.时间在流逝。 13.现在淌的哈喇子,将成为明天的眼泪。 14.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 15.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16.投资未来的人是,忠于现实的人。 17.教育程度代表收入。 18.一天过完,不会再来。 19.即使现在,对手也不停地翻动书页。 20.没有艰辛,便无所获。 第一编 环境法学总论 第一章 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二节 环境保护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目的:通过第一章的学习了解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密切相关的环境科学基本知识,以便于为学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打下相关知识基础。 历年我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定义 79《环境保护法(试行)》第三条: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壤、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 89《环境保护法》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知识扩展:对环境法概念的理解 中国的环境立法对“环境”的概念采用了概括性、列举性的方法予以了立法解释(legislative interpretation)。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给环境下概念,主要是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考虑到把环境作为法律的保护对象,其概念和范围必须明确和具体,因此就以列举的形式将其尽可能具体而又明确地列出。另一方面,还考虑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界影响的范围必将日益扩大,法律所保护的自然客体也势必随之而扩大。而列举性规定虽然可以使法律上环境的概念和范围更加明确和具体,但是不可能穷尽庞大而又复杂的人类环境的所有要素,因而还应以概括性规定对环境概念作出表述;而且,有的国家还在概括性表述之后的列举性规定中加上“等”或“不限于”之类的用词,以表示法律对环境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这些列举的内容。可见,采取概括和列举并用的方式规定环境的概念,既可将需要法律保护的各种主要的环境要素一并囊括,又有比较明确的范围和界限,有助于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对环境进行分类: 1、按环境要素形成的原因分,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