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原理P2第1-5章论述.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Jv=单位时间内通过颈的单位面积空位个数 即空位流速率 由Fick第一定律 Jv=Dvˊ.▽Cv= Dvˊ.△Cv/ρ Dvˊ-空位扩散系数(个数) 若用体积表示原子扩散系数, 即Dv=DvˊCv o=Dv o.exp(-Q/RT) dv/dt=A Dvˊ.Ω.△Cv/ρ 其中A=(2πX).(2ρ) V=πX2.2ρ ρ=X2/2a →x5/a2=20DvγΩ/KT.t Kingery-Berge方程:ρ=X2/4a x5/a2=80DvγΩ/KT.t 孔隙收缩动力学方程 孔隙表面的过剩空位浓度 Cv=Cv o γΩ/(kTr) 若孔隙表面至晶界的平均距离与孔径处于同一数量级,则空位浓度梯度 ▽Cv=Cv o γΩ/(kTr2) 由Fick第一定律 dr/dt=-Dv’▽Cv =-DvγΩ/(kTr2) 分离变量并积分 ro3-r3=3γΩ/(kT).Dv t .线收缩率动力学方程: 由第二烧结几何模型 △a/a=1-Cosθ=2Sin2(θ/2) =2(θ/2)2 θ=x/a很小 =x2/2a2 =△L/L 与Kingery-Berge烧结动力学方程联立 △L/L o =[(20γΩDv/21/2kT)2/5t2/5 △L/Lo可用膨胀法测定 实验验证: ln△L/Lo—lnt作曲线 其斜率为2/5 4 表面扩散 基本观点: 1)低温时,表面扩散起主导作用 高温下,让位于体积扩散 2)细粉末的表面扩散作用大 3)烧结初期孔隙连通,表面扩散的结果导致小孔隙的缩小与消失,大孔隙长大 烧结后期表面扩散导致孔隙球化 4)金属粉末表面氧化物的还原,提高表面扩散活性 两者的扩散激活能差别不大 但Dv oDso,故D vDs 烧结动力学方程 Kuczynski: x7/a3=(56Dsγδ4/k T).t Rocland: x7/a3=(34Dsγδ4/k T).t δ为表面层厚度,采用强烈机械活化可提高有效表面活性的厚度,从而加快烧结速度 5 晶界扩散 晶界是空位的“阱”(Sink) 对烧结的贡献体现在: 1)晶界与孔隙连接,易使孔隙消失 2)晶界的扩散激活能仅体积扩散的一半 Dgb》Dv 3)细粉烧结时,在低温起主导作用 并引起体积收缩 烧结动力学方程 x6/a2=(960Dgbγδ4/k T).t (δ=晶界宽度) 6 烧结机构的动力学特征方程总结 通式:Xm/an=F(T).t Mechanism Transport path source→sink m n Viscous flow interior of the sphere to neck 2 1 Surface diffusion Sphere surface near the neck to neck 5 2 Evaporation-condensation Sphere surface to neck 3 1 Volume diffusion GB to neck .near neck sphere surface to neck 5 2 Grain boundary diffusion Grain boundary(GB) to neck 6 2 1)在某一烧结期间,很可能有几种机构同时起作用 2)具体的主导烧结机构取决于粉末材质,粉末粒度,粉末颗粒的致密程度,表面状态,活化与否,烧结温度和烧结气氛 烧结机构的判断方法 1)指数法 实际结果不是整数,而是小数 具有模糊性 难以给出准确的烧结机理信息 §5 烧结机构对烧结过程的贡献 2)烧结图 描述粉末的烧结行为的十分有效的工具 .以烧结颈尺寸为纵坐标 烧结时间作横坐标 研究两者间的对应关系和烧结阶段 各分界线表示相邻两烧结机构对烧结的贡献各为50% 两相邻烧结机理对烧结颈长大的贡献相同 Ag粉的烧结图 第 四 章 单元系粉末烧结 Sintering of single phase powders §1 烧结现象(简介) 纯金属、固定化学成分的化合物和均匀固溶体的粉末烧结体系 1)辅助添加剂的排除(蒸发与分解) 气体产物→形成内压 若内压超过颗粒间的结合强度 →膨胀,起泡或开裂等 废品 2)当烧结温度达到退火温度时 压制过程的内应力释放 导致压坯尺寸胀大 产生回复和再结晶现象 (颗粒接触部位大量变形 储能) 3)孔隙缩小,形成连通孔隙网络,封闭孔隙 4)晶粒长大 §2 烧结过程中的晶粒长大 1 显微结构特征 烧结材料的晶

文档评论(0)

金不换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