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磨痕表面有大量球状颗粒,说明在运行过程中,换向器表面温生很高,曾经发生熔化。 磨损部位及磨屑的成分 通过微区成分分析,证明换向器和刷片之间确实存在着成分交换,并且以换向器材料向刷片表面转移为主;磨损部位及磨屑中大量C元素的发现则为环境介质对材料造成污染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与AgCuZnNi/TU1配对的AgPd50刷片表面粘附的磨屑 成分(wt%):0.41Ni-1.66Cu-1.26Zn-1.32Pd-Ag 刷片另一处成分为:4.74Pd-Ag 显示换向器材料向刷片转移。 与上述刷片配对的换向器表面粘附的磨屑及污染物。成分分析结果为: 1 60.32C-39.68Ag 2 62.89C-37.11Ag 3 16.03C-6.26Cu-77.71Ag 4 13.29C-8.15Cu-78.56Ag 换向器表面另一处磨屑。成分分析结果为(wt%) : 1 29.45Zn-70.55Ag 2 1.48Zn-98.52Ag 3 5.61Zn-94.39Ag AgPd50/MX215刷片与AgCuZnNi/TU1换向器配对磨损后的成分分析结果。可见刷片表面磨损部位粘附了大量的磨屑,其成分接近换向器,而换向器表面的磨屑中没有发现Pd元素,充分说明粘着磨损造成了材料由换向器向刷片转移。 换向器表面存在大量含C的污染物。 换向器表面有2点的Zn含量很高,其中1点接近30%Zn,与摩擦过程中表面温度升高造成Zn蒸发,而后在表面凝结有关,而且这两处表面圆滑,确有熔化迹象。这也说明接触面的温升是很高的 成分(wt%) : 15.65C-68.25Ag-16.10Au 成分(wt%) : 5.33C-46.41Pd-48.26Ag 成分(wt%) : 15.12C-46.70Ag-38.18Au 刷片复层为AgPd50,匹配的换向器为AuAg40/AgCuNi/TU1,刷片表面粘附磨屑。 不同阶段的粘着磨损特征。最低层是刷片的复层,其成分为AgPd50,次层是早期粘附物,Au、Ag含量比较接近,最上层为后期粘附物,Au含量显著低于Ag。 刷片表面污染物成分为(wt%): 100C 刷片烧蚀区成分分析结果(wt%) : 35.32C-8.52Ni-36.09Cu-20.08Ag 换向器表面的磨屑 1 37.75C-6.92O-1.98Ni-9.76Cu-35.47Ag-8.11Au 2 46.12C-5.55O-23.34Cu-24.99Ag 3 36.96C-5.43Cu-31.84Ag-25.76Au 换向器极片间聚集的磨屑 1 27.66C-3.88O-1.34Ni-34.50Cu-32.62Ag 2 39.29C-1.52Ni-20.77Cu-38.42Ag 3 30.58C-4.35Ni-24.72Cu-40.36Ag 4 30.07C-6.67Ni-35.36Cu-27.91Ag 5 56.20C-3.64Ni-17.73Cu-22.42Ag 换向器极片间聚集的磨屑 1 26.41C-2.96Ni-12.98Cu-10.94Pd-26.33Ag-20.39Au 2 31.37C-4.44O-1.72Ni-8.93Cu-11.09Pd-32.71Ag-9.73Au 3 46.27C-1.93Ni-8.20Cu-34.39Ag-9.21Au 4 64.02C-5.33Cu-24.25Ag-6.40Au 沟槽内的磨屑显示熔化特征 AgPd50/C7701刷片与AuAg40/AgCuNi/TU1换向器配对的磨损特征。可见材料的转移仍然主要是从换向器到刷片,但是在极片间沟槽中,由于电弧高温导致刷片表面熔化,所以有Pd转移到磨屑中。 刷片表面有大块导电性很差的污染物经能谱分析发现其成分为100%C,说明存在有机污染。一旦它们进入摩擦部位或极片沟槽,就可能将磨屑粘附在一起,并使其聚集于沟槽中造成短路。这些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可能是刷片上粘结阻尼条的胶,也可能是含油轴承中的油。 沟槽中聚集的磨屑有大量表面光滑的球状颗粒,这是磨屑在电弧高温作用下熔化,而后重新结晶。磨屑熔化以后便会产生烧结或焊接作用,使大量颗粒聚集起来,成为换向器短路的原因。 磨损试样的组织分析 对合格品与不合格品的金相组织进行了对比观察,以便为改进工艺,优化组织与性能提供依据。 性能较差换向器横断面组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病危病重通知书模板.doc VIP
- 初中数学:2023年丘成桐少年班选拔赛真题(第2轮).pdf VIP
- 2025-2030中国水培蔬菜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水培蔬菜市场规模分析.docx
- 新课标视域下的大单元整体教学——“圆”-《圆》大单元教学设计.pptx VIP
- 卫生部手术分级目录(2025年1月份修订).doc VIP
- 人工智能应用概论(第2版) 课件 第1、2章 初识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应用.pptx
- 2025三基三严考试题题库(含答案).docx VIP
- 苗木供货服务计划方案.docx VIP
- 2025年三基三严考试题题库(含答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