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这是一位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他登上文坛标志着一个伟大文学时代的来临;他的去世也标志着一个文学时代的结束。他的精神虽在延续,但毕竟再也没有人来代替它,直到今日。这是一位我们要重点讲授的作家,也是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必须重点掌握的作家。 第一节 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的笔名和生平 一、笔名: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据鲁迅的好友许寿裳先生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所说,之所以用“鲁”作姓,“迅”为名,是因为“(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关于这个笔名,据鲁迅说,是因为“从前用过迅行的别号”,“鲁迅就是承迅行而来的”。 二、生平 辗转的人生:故乡 鲁迅:1881、9、25,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18岁以前,先后在本宅家塾和三味书屋读书。 故乡生活(1881-1898) 故乡生活经历了从大户到小康到困顿的家庭变故,深深领略了社会的世态炎凉。母亲鲁瑞娘家在安桥头村,鲁迅常常到外婆家,熟悉了农村人民的生活和风俗,为后来小说创作积累了丰富素材。 南京求学(1898—1902):逃异地,行异路。初进江南水师学堂,后进江南陆师学堂的矿务学堂,受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同时接触西方的科学文化,接受进化论。 日本留学(1902—1909):广泛接触西方现代思潮。曾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弃医从文。鲁迅感到了国人精神麻木的悲哀,认为“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鲁迅认识到了改变国民精神的重要性,并认为改变精神首推文艺。 1905-1907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1909年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辗转的人生:求学归来 回国之初(1909-1918): 1909年回国 。先后在杭州、绍兴执教。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在故乡绍兴积极参加宣传活动,并根据生活实感创作了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短篇文言小说《怀旧》。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务。1913年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辛亥革命的失败,引起了鲁迅极大的愤怒和痛苦。他一度沉默,埋头抄古书,校古籍,同时也在沉默中考察思索着中国社会和历史各个方面的问题,包括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在五四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鲁迅从长期沉默和思索中走出,拿起文学武器,以新的姿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的建设之中。 辗转的人生:北平 呐喊与彷徨时期(1918—1927): 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的主将,经历了“呐喊”到“彷徨”的精神历程。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同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工作。 辗转的人生:南方 1925和1926年,在先后发生的“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中声援学生,支持群众斗争。“三一八”后,受北洋政府通缉的威胁。 辗转的人生:上海 最后十年(1927年底-1936):1927年10月鲁迅携许广平到了上海,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十年。 1928年春,鲁迅遭到创造社、太阳社的攻击,展开了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辩。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左联”实际的领导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投入到对国民党统治及其文化专制的斗争,在思想上和创作上明显受到左倾意识形态的影响。 1936年10月19日 在上海因肺病逝世。 鲁迅雕像 影响鲁迅人生道路的几件事: 人的一生虽然充满了形形色色的机遇或遭遇,但真正影响人生活道路的事件却往往只有那么几件。 第一件事:从小康之家坠入困顿(童年时代、少年时代) “坠入困顿”的直接原因有两个: (1)祖父为别人科场作弊而被下狱。为救祖父家里 变卖家产。 (2)祖父的事引起的风波刚平息,父亲又得了水肿 病。这真是雪上加霜。为给父亲治病鲁迅家几乎倾家荡产。 鲁迅对社会、人生有了两大深刻认识: (1)看到了世人的嘴脸(势利的嘴脸)。你兴盛时,他逢营、巴结,一旦失势,则鄙视不屑。 (2)中医误人。 这两大认识成了鲁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